“於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这是东汉时期,“科圣”张衡在《南都赋》中描绘的美丽家乡南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表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历史上两汉三国时代正是南阳的全盛时期。
显赫的政治地位
南阳“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即位于洛阳(西汉为陪京)之南,汉水以北的广袤地区。秦建都咸阳,始创郡县制,天下分36郡,南阳为大郡之一。汉因秦制,两汉分别建都长安、洛阳,南阳郡与陕南的京兆尹(治所长安)和豫西的河南尹(治所洛阳)接壤,颇有京畿之风。新莽时期,除长安外,天下设“五都”,邯郸为北市,临淄为东市,成都为西市,洛阳为中市,南阳为南市。新朝末年,绿林军起义时,拥戴刘玄为更始帝,在南阳登基。东汉时期,刘秀定都洛阳,遂以南阳为帝都,亦称陪都,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经济政策可想而知。
著名的商业都市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南阳就是一个商业重镇,《盐铁论》中也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西汉时期,官营和私营商业同步发展,朝廷在全国民间手工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均设工官。全国八郡有工官,而南阳郡宛县列居第四位。到了东汉,洛阳与南阳扶摇直上,一跃为全国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南阳被列为第二位。宛市位于汉水、长江、淮河三条水路与关中地区往来的孔道上,处于黄河流域向长江、珠江流域发展、扩大的前沿阵地。随着对吴越、南越的继续开发,宛市商业愈趋愈盛,从而成为南北交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
巨大的水利工程
西汉年间,御史大夫张汤即奉诏督修褒斜道,该水道挖掘和加宽河道500余里,由陕南通向南阳,以宛为终点。汉元帝年间南阳太守召信臣注重农耕,倡修水利,他在邓州兴建的湍河截流工程-六门陂(六门堤)灌溉穰、涅阳、棘阳三县,受益面积三万顷。他带领民众沟通唐河、白河,引白河水灌溉农田,使农民免受水旱之苦,被百姓尊称为“召父”,由他主修的灌渠被称为“召父渠”。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对召信臣所筑工程加以修复完善,使陂泽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水利条件十分便利,能够旱涝保收,使南阳“郡内比室殷足”,他被百姓尊称为“杜母”。不少历史学者把召父渠、郑国渠、都江堰相提并论,同列为秦汉时代的“三大水利区”。
先进的冶铁技艺
南阳的冶铁业开创较早,这与它的优越的自然资源有关。郡内的伏牛山、桐柏山产木炭,鲁山(即鲁阳,原属南阳郡管辖)产煤,白河、赵河、湍河产铁砂,加上交通方便,这些都为冶铁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秦灭魏后,将大冶铁商孔氏迁到南阳,其后人孔仅仍理祖上旧业,利用郡内的煤铁资源,开办冶铁作坊,成为宛县巨商,时有“宛孔氏”之称。孔仅以后曾任西汉的大农丞,参与领导国家的金融财政工作,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至今宛市北郊的瓦房庄一带,即是汉冶铁作坊的重要遗址,其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冶炼工艺中的“球墨铸铁”、“韧性铸铁”、“铸铁脱碳钢”是世界最早的冶铁技术。此外,杜诗在这里还发明了水力鼓风机,用水力鼓动排橐(风箱),冶炼钢铁,铸造农器,事半功倍,百姓称便。
杰出的科学成就
南阳人张衡任国家的太史令时,潜心于科研事业,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撰著了《灵宪》、《算网论》等科学著作,在天文、历法、数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范文澜认为:“《论衡》与地动仪是东汉两大创造,王充和张衡是东汉文化界的两个伟人”。“医圣”张仲景由长沙弃官回南阳从医,精研《内经》,撰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些医学专著被历代医学界奉为经典著作,他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医宗”。方城人韩暨在曹魏时任监冶官,改马排、人排为水排,节省费用三分之二,并将其技术由南阳传到魏国。此外,汉代南阳的铸钱、制陶、酿酒、玉雕、丝织技术亦很发达,在当时居于全国的先进行列。
繁荣的文学事业
两汉时期,南阳的文化教育发达,文学事业亦为繁荣。这里产生了一批文学家,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东汉的朱穆因有感于时俗浇薄,乃作《崇厚论》与《绝交论》,另有《郁金赋》、《与刘伯宗绝交诗》等诗文近20篇。三国魏人刘廙,著有《论治道表》、《谏曹公亲征蜀书》等文。三国魏人何晏系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著有《景福殿赋》、《拟古诗》、《道德论》等数十篇,钟嵘的《诗品》中说他“文采高丽”,可见其文学价诗篇,游国恩等人认为“张衡是东汉著名的赋家。”
灿烂的艺术奇葩
南阳为“曲艺之乡”,艺术之花历来璀灿夺目。《南都赋》中描绘阳春三月郊外踏青时写道:“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可见彼时歌舞盛况之一斑。在书法艺术方面,流传至今的张景、赵君、李孟初三通石碑均为汉代隶书,字体从容秀雅,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杰作。尤其是汉画像石这种石刻画像艺术品也悄然问世了,它线条流畅饱满,风格粗犷豪放,以其丰富多彩的题材,栩栩如生的形象,再现了两汉时代的各种社会生活。如今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近6000块,南阳竟占三分之一还多,南阳汉画馆堪称“东方艺术宝库”。
众多的历史名人
南阳山川钟灵毓秀,古宛大地人杰地灵,两汉三国时代就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除刘秀及其宗族眷属外,最为驰名的有法律学家张释之,经济学家孔仅,哲学家何晏,天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水利专家韩暨,文学家朱穆、刘廙、刘珍等,五虎将之一的黄忠,蜀国名将魏延、宗预等,魏国名将邓艾,“二十八宿”中的邓禹、吴汉、岑彭、马武、刘隆等,此外还有太守级的行政长官宗资、张堪、张辅、任延、邓晨、宋均、宋晖、宗承、岑至、李善等,著名学者洼丹、尹敏、谢该、魏满等,还有皇后邓绥等人。据正史记载,这一时期载入国史的南阳郡人才多达70余人,堪称一代盛事。
李白在《南都行》中赞叹:“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白居易《咏史》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南阳以其厚重的楚风汉韵名扬于世。诸葛亮选择于此作为躬耕之地,南阳卧龙岗无疑是诸葛亮成才的摇篮,也是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点。
本文节选自:《草庐对研究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