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宇:小厕所,大民生!新蔡农村厕所“进化”记
□ 刘亚宇
笔者居住的地方是豫东南的一个偏僻乡村——驻马店市新蔡县陈店镇闫楼村刘港涯村民组。近日,为调研村里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笔者到新蔡县陈店镇闫楼村对该村户厕改革情况进行走访调查。
在闫楼村闫楼村民组与72岁老人马秋种座谈时,他说“在俺农村厕所干净得很,在以前是俺连想就不敢想的事如今实现了。如今俺农村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仅村容整洁、村庄美丽,而且村里农户的厕所干净卫生。村委为俺进行了户厕改革,厕所水冲式,粪便入池,粪便池是全封闭式。粪便入池后进行无害化氨化处理,池满后经过氨化无害化处理过的肥料抽出进行肥田。村委为俺村子里户户都和我家一样进行了户厕改造。”
通过和马秋种老人的一番座谈调研,让我回忆起了孩童时期一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村里人如厕的许多往事。
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像城里那样干净卫生,特别简陋,还很不卫生不利健康,村里人不叫厕所,叫茅房或茅厕。厕所建的很不规范,有的就墙,有的利用墙角,只要大小便时背人就行。建厕所的原材料更简单,有的用土掺麦秸或豆秸、豆叶,再兑水活成硬泥,用三个爪的泥叉靠墙或背人的地方搭个四方有墙的泥巴圈,留个可出入一人的小门口就算是厕所了。有的用土坯垒砌的和用泥巴搭的一样厕所,还有用高粱杆架的厕所。
建厕所的方法是:用刀等利刃把高粱杆剁齐大约二米髙、数根同样长短,在建厕所的地上挖上半尺深三寸宽的小沟,沟挖成东西南北四条小沟呈型四方留个可出入一人的小门口。然后,把剁齐的高粱杆一把一把排紧一头插到挖好的小沟里,再用竹杆横着拦腰把高粱杆用麻绳绑紧,然后用土把把插进小沟里高粱杆用土填埋平用脚踩实,这是简易是厕所。
有的在厕所上弄个上盖,上盖是用茅草缮的,也有不弄上盖的厕所。有上盖的厕所如厕下雨不淋雨,没上盖的厕所如厕下雨淋雨。家家户户的粪便处理更是简单,有的在厕所里埋个破水缸,有的就直接在厕所里挖个坑。不仅不干净不卫生而且还很不安全。人们饲养的小鸡、小猪掉进粪坑、粪缸里淹死是常事。遇到下大雨粪坑、粪缸积满水,人们饲养的小鸡、小猪掉进粪坑、粪缸里淹死的事更多,甚至还有小孩掉进粪坑里的事。
当时,成年人如厕大小便,小孩就直接随地随意大小便。如遇阴雨天,加上人们散养的鸡、猪、狗的粪便,人们走起路来感到很恶心。当时,每逢夏天炎热季节农村里苍蝇、蚊子乱飞,臭气熏天难闻。也因此造成了人们患痢疾、霍乱病的很多。几百年来,农村的厕所一直就是这样简陋,粪便处理一直就是这么简单,每到夏季炎热季节苍蝇、蚊子在村子里一直乱飞传播病毒,给人们带来诸多疾病。这是农村的第一代厕所。
这里还要说一下农村如厕的一个有趣话题。过去农村厕所简陋没有门,里面有人蹲坑外面人看不见,夫妻撞见还好说,要是成年子女或儿媳妇撞见那就尴尬不已了。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在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外面的人进厕所,不论里面有没有人,必须先“吭”一声,如里面没应答,就放心的进,否则就退避三舍。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户为家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家家户户对住房进行了改造,由以前的土墙茅草房翻建成了混砖结构的瓦房或平房。农民随着房屋的翻新改造,对厕所也进行了改造。家家户户由泥巴圈厕所、土坯垒的厕所、高粱杆夹的厕所改造成了砖瓦结构厕所。厕所内砌了混砖砌的粪池,还大都安装了厕所门,避免了家庭成员如厕的尴尬,粪便的处理比以前第一代厕所先进多了。加上人们饲养的猪、鸡全入了圈取消了散养,农村里干净多了,苍蝇、蚊子也少了,人们患痢疾、霍乱的也少了。这是村里的二代厕所。
村里真正干净卫生、整洁,如厕无气味的时代,是2020年村里推行户厕改革以来。
笔者所在的闫楼村户户进行了户厕改造,全部实行水冲式,粪便入池进行无害化氨化处理,彻底告别了旱厕和粪便不经无害化处理的年代。闫楼村支部书记刘国华介绍:推行户厕改革,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只是村里走出厕所革命的第一步。往后,村两委要对户厕改造加强管护、加强维修,加强管理,及时抽出无害化处理过的粪肥料进行肥田,还要定期不定期对户厕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比,评出好中差,对评出好的作为评选卫生好农户的依据,差的进行批评,取消评选资格,确保全村干净卫生、整洁,切实提升全村群众的幸福感。
从厕所看变化,小厕所,大民生!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