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11月14日,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部署会在广州召开,明确从即日起至2025年底,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
什么是五大行动?分别是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
一
翻开广东地图,全省有2.65万个行政村(社区),3200多万常住人口占全省四分之一。
这是“百千万工程”最基层的单元和对象,也是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同时也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某种程度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精气神提振起来了,乡村振兴才会有更强大的内生动力,广东现代化建设才会有更光明的前景。
二
当前,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广大农村正不断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
与此同时,各地也暴露出一些环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产业、移风易俗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些群众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同时,要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坚持系统思维、同步推进、一体建设,推动农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三
农村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主阵地,让乡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绿美广东才会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从浙江“千万工程”实践中可以看到,守住农村的“绿水青山”,带来的不仅是舒适度提升,还能转化成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
大力实施广东村庄清洁行动,就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治理村庄垃圾、厕所、污水、“三线”、乱搭乱建等为重点,为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四
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以来,一些地方过于短视、规划性不强,一味把城市的钢筋水泥浇筑到家园故土去,或千篇一律,或千奇百怪,造成了“有新房无新貌、有新房无新村”等突出问题。
大力实施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就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杜绝运动式、“一刀切”,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农房,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五
让父老乡亲的精神生活更富足,需要更多农村文化空间,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身边好去处。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但文化生活却相对匮乏,闲暇时光只能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玩手机,就是打麻将、玩扑克。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空间规划布局,营造更多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空间,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六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一个重要内容是发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效益,建设一批独具岭南特色的文旅村镇,擦亮“粤美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我省有不少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古镇古村,保存着广府、客家、潮汕及少数民族等多元风格,但许多宝贵资源没有转化为发展红利。
大力实施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就要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等建设提升,拓展乡村文旅新业态,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七
农村乡风是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发展的力量源泉。
总体上看,我省广大农村社会风气是好的,但一些地方受人情、面子和所谓的传统习俗影响,依然存在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陋习,给群众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困扰。
大力实施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就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简办席,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方案已经制定,关键要看行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一定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