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一个默默无名的偏远乡村小镇突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被各大媒体争先报道,网友们也围绕小镇发生的事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个突然“出名”的小镇就是四川省普格县普基镇。
至于为什么会出名呢?主要来自一纸《新农村美丽乡村行动人居环境罚款标准》。相关罚款标准具体到了厨房、卫生间和餐厅的管理。比如碗筷不洗、摆放不整齐、蹲地用餐要罚款;卫生间脏乱差要罚款;客厅摆放凌乱、地面不清洁、沙发茶几脏乱差要罚款。
看到这样一纸罚款标准,我想各位读者和我的感受一样,觉得十分荒唐。农村基层组织的重心不是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搞创收吗?这新农村建设怎么还管到农民家里去了?
事无巨细的要求和标准,几乎是把农民当成了幼稚园的“学童”。我们暂且不评论这样的入户管理是否违规,是否涉嫌侵犯了农民的个人隐私权。你真要把这项工作落实的话,村干部们是否每天都要定时到每户村民家里走访核查?
核查的过程中是否要拍照取证?是否有基本的标准?还是完全靠干部们自己的主观判断?每天都要到村民家里事无巨细的检查一遍是否有衡量过工作量和可持续性?
我们的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如果把管到农民家里的工作常态化,把约束带到农民的卫生间中,农民就是再没有文化又有谁能长期忍受这样的管束呢?
“新农村美丽乡村行动”出发点是好的,工作做得细一些在精神与工作态度上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样层层加码,每一层都想玩出点花样,基层更想着从形式上弄出点成绩,一件好事也能办成荒唐事。
我们14亿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接近6亿。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总体仍在运行的当下,农民为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默默的承受了很多。城镇人口的平均收入是农村人口的2.4倍。而广大农民也并未享受到近三十年多年来城镇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资产增值的红利。
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高效的进行农业生产,保障着这个星球人口第一大国的餐桌上的丰富度与供给安全。可以说中国农民是我们这个国家当中最朴质的群体。朴质的情感,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养出的豁达心态,在靠天吃饭中经常面对不确定性的乐观精神,对农民而言我们不能在奢求更多。
农村社会的坚韧、自足和包容性是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这个社会稳定的基本盘。农村基层工作应该多一些服务,少一些管理,多一些人性的角度,少一些形式主义。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群体而言,他们根本承受不了形式主义带来的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