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许昌篇|开放合作魅力显

   日期:2023-11-30 13:43:1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许昌篇|开放合作魅力显

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许昌篇|开放合作魅力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靠魅力“引进来”,法国圣戈班集团禹州绿色建材产业生产基地项目等中欧优质合作项目落地;

凭实力“走出去”,许昌发制品出口额连续多年突破百亿元大关,成就了许昌“头顶时装之都”的美誉;

放眼世界求共赢,许继集团在“一带一路”上行稳致远,东南亚、非洲甚至西欧、北美的电网,都留下了“许继智造”的烙印……

“打开世界地图找市场”的许昌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合作中一次次演绎精彩。

数据显示,2022年,许昌市进出口总额达259.5亿元,其中出口额219.5亿元,居全省第2位。今年前10个月,全市进出口额225.7亿元,其中出口额达197.2亿元,创历史新高。

常住人口居全省第12位、土地面积居全省第13位的许昌,何以成为排名全省第2的出口强市?该市打造开放强市的“密码”何在?

机遇之门: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

“吃”进去的是脱硫石膏,“吐”出来的是环保型石膏粉。11月25日上午,在法国圣戈班集团禹州绿色建材产业生产基地,技术工人设定数据远程输出指令后,工业机器人开始不知疲倦地“劳作”,上料、研磨、成型等工序一气呵成,效率之高让人称奇。

“我们采用欧洲领先的生产工艺和配套设备,主要对周边电厂的生产废弃物脱硫石膏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产生任何形式的二次污染。”法国圣戈班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韦博立介绍,该项目占地121亩,每年可生产20万吨石膏粉、4000万平方米石膏板,年产值12亿元。

法国圣戈班集团是一家从事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世界500强企业,年营业收入逾300亿欧元。两年前,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该集团将目光投向禹州。从考察洽谈、证照办理到开工建设,这个合资项目用时不到半年就顺利落地。“禹州、许昌乃至河南高效的政务服务和一流营商环境,让我们对未来合作充满信心。”韦博立说。

“有了圣戈班环保技术的‘加持’,禹州500亿元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许昌市委常委、禹州市委书记黄河说。

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坚定不移走好开放之路,让许昌张开了腾飞的翅膀。

这组数据,让人惊喜——许昌创造性开展对欧合作,累计签约优质项目139个,已落地项目70个,签约项目和落地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

这组数据,让人振奋——许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力,近5年来年均出口额突破200亿元大关,成为排名全省第2的出口强市,获评全省对外开放先进省辖市。

这组数据,让人赞叹——许昌的贸易伙伴遍布六大洲,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每10顶假发中有6顶来自许昌。

开放兴,许昌兴。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加快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放的许昌如何再创辉煌?

“面对新的‘发展之问’,我们必须精准定位,实现内外要素资源大整合,打造人才汇集、要素汇聚的开放新高地。”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表示。

共赢之旅:提速扩容上演连台好戏

一面是环境资源约束趋紧,一面是不锈钢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发展的路该如何走?这一度是河南晟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国伟苦苦思索的问题。

如今,庞国伟的问题已迎刃而解:通过与德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引入了全省首条不锈钢六连冷轧生产线,企业走上了提质升级之路。

11月26日,记者在晟丰公司看到,120米长的不锈钢六连冷轧生产线上,没有工人繁忙作业的景象,从开卷、上料到轧制、成型,全都由电脑智能控制。“这条生产线采用了德国西马克技术,以前需要100多人流水作业,现在两三个人就能轻松操控。”庞国伟说。

德国与许昌,相隔万里,却在相互合作中日益增强了“互引力”、织密了“联络网”。

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包括中德(欧)再生金属生态城、建安区产业园、中原电气谷东拓区、许昌保税物流中心等6大片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如今,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已落户德国百菲萨、德国欧绿保、瑞士迅达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累计吸引外资4.09亿美元。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许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并购和全球布局,20余家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设立境外企业(代表处)40家,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累计达3亿美元。

“德国城”是许昌市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将建设各类楼宇14栋,集德国特色的商业、文化、餐饮美食于一体,着力为德国乃至欧洲企业和人才提供德式生活配套服务。

自2016年启动首个中欧合作项目以来,许昌市开放合作持续提速扩容,一出出“好戏”接连上演。

搭建了合作平台。许昌市注重发挥平台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打造投资贸易、技术转移合作平台。许昌森尼瑞公司与全球最大技术转移机构之一的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合作,设立施坦贝斯(许昌)产学研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服务。

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许昌市引进德国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理念,嫁接许昌再生金属、电力装备等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助力转型升级,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许昌市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加强对接交流,提升职教水平;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应用技术大学,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合作,定期组织研学交流活动。

合作共赢,蓄势谋远。目前,许昌对欧合作落地项目数量稳居全省首位,双方合作领域逐渐由经贸拓展至科教、文化、城市建设、健康养老等多个方面,“人文相亲”让深化合作有了更强黏合度。

政策之利:中原腹地成为开放前沿

打开家门,迎进客人,如何才能留住客人?作为全省首家德国独资企业,德国百菲萨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的年处理11万吨电炉炼钢除尘灰项目落户长葛,从考察洽谈、证照办理到开工建设,仅用时220天,成为百菲萨在中国落地速度最快的项目。

“在招引项目的激烈竞争中,单纯的优惠政策对外商的吸引力已不是很大,外商更看重的是投资环境。”在许昌的决策者看来,虽然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更要清醒地看到,许昌在开放理念、开放规模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有招商模式单一、出口产品结构不优等结构性瓶颈亟待破解。

更高水平的开放,是许昌奋进的方向。

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程紧抓不放,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确保营商环境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持续深化对欧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德国等欧洲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打造中欧合作典范。

不断提升招商质效。与时俱进创新开放招商方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向高端化提升。

“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以更加宽广的思维眼界谋划开放新思路,以更加精准的对策措施构筑开放新格局,以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争创开放新优势,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最佳‘洼地’,借‘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史根治的话掷地有声。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