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之许昌篇|拔节生长幸福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
老旧小区换上新容颜,街头巷尾建好“智慧阅读空间”,家门口增添新学校……“15分钟民生圈”规模不断扩大。许昌市从百姓关注的衣食住行、医教文卫入手,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公共保障,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好。
为民的高度,决定惠民的温度。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许昌市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22年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251.7亿元,创历史新高。
“我们要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齐民生短板、托住民生底线,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说。
谋划——着眼百姓之需
许昌市魏都区文峰小区72岁的王月娥近日因脑血管疾病住院治疗,她的老伴卧床在家。想着膝下独子要医院、单位、家里几头跑,王月娥心疼不已:“孩子可要作难了。”
许昌市实施的6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及特殊家庭住院护理扶助政策,解了王月娥的燃眉之急。儿子用补助的钱为她请了一名护工。“住院13天,补助1300元,这可帮了我们大忙了。”11月27日,她对记者说。
许昌市在全省率先实施6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及特殊家庭住院护理扶助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扶助对象购买住院护理保险。今年前10个月,该市已有9000多人享受政策“红利”,补助金额1276.04万元。
老龄化加剧、老人空巢化比例不断提高、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难……养老问题是社会热点,更是现实需求。许昌市加大投入夯实基层基础,形成以14个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以200多个社区托老站为依托的“‘一碗汤’距离”社区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营造舒适、舒心的养老环境,实现老有所养、就近养老。
“民生实事遵循‘群众关注、百姓受益,指标量化’的原则,每一件都是与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民生需求。”许昌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局长顾俊杰说,许昌市每年确定的民生实事,在数量上“精”、在分量上“重”、在内容上“具体”,隐含着一条“变与不变”的脉络。
名称在变。梳理每年办理的民生实事,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是兜保障之“底”,有的是救民生之“急”,有的是筑公共服务之“基”,件件体现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情怀不变。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帮扶,始终不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理念,始终不变。从“实施供暖质量改善工程”到“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民生实事聚焦的,都是最需要解决的事、最需要呵护的人。
变化源自时代的变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许昌准确把握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民之所呼,我之所应;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许昌市委、市政府锚定民生坐标,聚焦民生之要,接续书写民生改善的出彩篇章。
提质——彰显发展温度
“这里离家近,医疗环境和大医院差不多,不用长时间排队,看病方便,价格也便宜。”11月27日,在宽敞明亮的许昌市半截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岁的王晓莲老人说,“我过来看个感冒,只花了20块钱。有了这个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再也不作难了!”
小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是城市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网格”的基石。如今,许昌市区居民出门15分钟就能找到一家基层医疗单位。许昌市实现了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打造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获得居民点赞。
民生实事要办好,既需资金,更须用心。
通过思维创新,许昌市以“有解思维”补齐全民技能培训短板,今年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人才培训12.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12万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4.85万人,分别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06.67%、112.4%、138.6%。通过制度创新,许昌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环境综合整治,长久呵护宜居家园。
11月27日上午,在许昌市区三八路医药批发站14号院,61岁的居民赵海阔正和几名志愿者一起打扫院子。谈及小区改造,他说:“不买房不搬家,老房就地变‘新房’,政府把实事办到了俺心坎上!”
医药批发站14号院共有8栋楼,都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曾经路面破损、管线交织、污水横流。如今,小区内道路平整、管网通畅、环境整洁,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聚焦群众冷暖,许昌先后改造提升了300个老庭院、新增停车位3000多个,并将96个健身场所、100个小游园、100个社区便民店融入了小区、融入了庭院,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差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标——生活更加美好
漫步在清潩河畔,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林木茂密,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美丽的景色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在公园里建城市,在城市中建公园,许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07平方米。许昌是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许昌绿”,绘就许昌人的宜居梦想。
“书香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水润莲城”“生态园林城市”……这是如今许昌居民介绍许昌时常用的“雅号”,也是许昌的城市新名片。73岁的“老许昌”常国林说:“我见证了许昌城几十年来的变化,生活在许昌是一种幸福!”
2022年,许昌市生产总值达到3746.8亿元、居全省第四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30.6倍,多项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从尽力而为到量力而行,从考虑当前到着眼长远,“家底”越来越厚实的许昌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生。
围绕城市交通建设、校园选址建设等需要统筹谋划、投资较大的民生实事,许昌市夯实责任,一抓到底。同时,针对一条条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一个个无主楼院环境整治等具体的“小事”,有关部门立下“责任状”、定下“目标书”,从点滴细节抓好落实。
一系列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情”汇聚了“大温暖”,如同涓涓细流滋润民心,把沉甸甸的“民生大单”变成了暖人心的“民生大餐”,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要夯实责任,精准施策,有诺必践,持续完善民生保障机制,着力优化服务供给,交出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许昌市市长刘涛说。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许昌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不断书写着民生发展的新篇章,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