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镇抚镇郭桥村南的古石桥唐县石桥中少见的弧形拱桥。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其县域除东南部属于桐柏山余脉之浅山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处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人类活动较早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唐河干流自北而南纵贯全境,其支流毗河、泌阳河、桐河、三家河、清水河、绵羊河、涧河、蓼阳河、礓石河等呈扇形分布于河道两侧。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科学技术落后,先民们在那些较宽阔的较大河道上是没有能力架桥的,人们渡河多依靠船只摆渡,而在那些比较窄的小河流上,则多修筑石桥,供人车通行。这些石桥曾遍布全县各地,有很多村庄的名字都带有“桥”字,如:城郊乡的四里桥、兴唐街道的八龙桥;桐寨铺镇的刘斌桥、祁仪镇的张官桥;马振抚镇的郭桥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石桥,在历史上曾经为古代唐县的经济发展、商贸流通和人际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公路的发展和道路的变迁,这些古代石桥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洪水冲毁坍塌,有的则偏踞一隅,失去使用价值。现存的规模比较大的古代石桥有以下几处。
位于桐寨铺镇与桐河乡交界处的桐河中游的刘板桥
刘板桥和孔桥:这两座桥均位于桐寨铺镇十八里党村西北1公里左右的桐河之上,刘板桥在南,孔桥在北,两桥相距约250米左右。是清代南阳到唐县、泌阳的北路通道。
刘板桥,当地人俗称“石礓子”,是一条筑于主河道上的南北向土坝,上面铺设条石,长约50余米,宽4.5米。平时水小时,主河道从石礓子西边顺着人工开挖的河道北流;涨大水时,汹涌的河水则从石礓子上漫过流入下边主河道。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唐县志》建置卷记载:“大石桥,在县西北40里”,就是指的此桥。可见这座桥历史之久远。
刘板桥北250米左右的孔桥
孔桥在石礓子北约250米处,东西向。长16米,宽4米,高5米,共7孔,西边第二孔较宽约有3.5米,便于行船。7个桥墩和桥面均用条石砌成铺就,中间五个桥墩上面在迎水向装有5个雕饰精美的龙头。河道在经过此桥北流30米后又折向东流,50米后再转南流,呈“几”字形转回到原主河道。桐河自惠寨村北拐东南流向以后,成为桐寨铺镇与桐河乡、源潭镇的界河。河北边自西至东依次是桐河乡的申老家、大郭庄、清河庄、李司庄等村委。孔桥和刘板桥是上至惠寨桥,下至刘斌桥方圆几十里内沟通河两岸民众来往的通道,自清初建桥至今300多年来,为方便河两岸民众的通行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桐河上的刘斌桥
刘斌桥位于桐寨铺镇刘斌桥村东南500米左右的桐河上,为古时南阳府到源潭、唐县、泌阳的必经之地。该桥全长20多米,宽4米,共8孔,中间一孔明显较宽,可用于行船。7座桥墩中的西面4座,自下而上全部用长条石砌成;而东边3座桥墩下边是条石,上边大部分用青砖砌成。桥墩顶部紧挨桥板处两端均雕饰以龙头。在桥的西头北边高坡处,有座关帝庙,为古时商家船工集资所修,以祈祷神灵保佑行船安全。进入现代以来,河水减少,通航停止,庙宇也就逐渐颓废了。20世纪90年代,在北边新公路旁重修一座。
据《源潭镇志》载,此桥为清代时刘岗村某刘姓富户所修。该富户共有3个儿子,为积德行善,3个儿子在方圆几十里内每人各修一座石桥,分别是:刘桥、刘板桥和这座刘斌桥(还有刘板桥为桐河龙泉刘家所修的说法)。据《唐河县地名志》载:相传明嘉靖年间,怀庆府(今河南沁阳)赵姓商人来此经商,后逐渐在河岸形成集市,称“桐河集”,后因河水泛滥成灾,集市西迁地势较高处。明末又有山西长治移民迁入。后不久当地富户刘斌在桐河上建起8孔石桥,桥上行人过车,桥下行船,各种商户分布桥的两端。当地村民为感其德,就以其人名命为桥名,桥西边的集镇也改名叫刘斌桥。桥北200米处,2002年修建的刘(岗)宋(营)公路横穿东西,也是汉冢至源潭公路的主要一段。
绵羊桥,桥北端的卧姿石绵羊头对桥头
绵羊桥位于祁仪街东北1.5公里左右,祁仪至马振抚公路西50米处,为南北向石桥。桥长10.4米,宽3.4米,共5孔,桥墩用方石条砌成,桥面用25块长方形石板铺就,两边各有5块小石条作为边栏,两端桥头均呈八字形。整座石桥造型坚固平展。清代,唐县城至湖北省随县的民间商道,通过此桥后经板仓、张博士店(今称张马店)进入湖北。民国时期,桥北端有一座小庙,庙前有一对卧姿石雕绵羊,绵羊桥名字由此而来,附近竖有石碑。
1980年后,因祁仪至马振抚公路改道取直东移,此桥处于偏僻之处,仅有村民从事农田耕作的拖拉机等小型车辆经过。该桥虽年代久远,但因桥身坚固,至今仍然保存完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在桥北地内,发现有墙基、古井的陶圈、砖瓦片及陶器、铁器等用具,且分布面积范围广大。后经考古专家认定,此处为汉代时期人们生活居住遗留下来的城镇遗址。此遗址于2012年2月27日被唐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屯东门外的古石桥,中间有两块石板垮塌。
上屯石桥位于上屯街东门外,现唐(河)枣(阳)路东侧100米处。桥的东北和东南各有一小河在桥头汇集,过桥后向南流入清水河,当地人称这段小河沟叫“东沟。
桥呈西北东南走向,共6孔,长15米,宽3米,桥墩桥面均为大青石条铺就。桥南端引桥为5块长方形横铺石板。桥东南方小码头及桥迎水面和流水面两侧均由大青石条砌成。桥体坚固,布局合理,历经沧桑而不失原貌,仍给人以大气之感。
上屯石桥建于何年虽无法确定,但从上屯街古寨墙修建于明洪武年间推断,它的始建年代也应在这个时期,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人们出入上屯街古寨的主要通道。
大桥符古石桥,现在通往陈营移民新村的公路通过此桥。
大桥符石桥位于湖阳镇西南4公里左右的大桥符村,该村7个村民小组,1100余人,村民基本全部符姓。在该村南的一条水沟上有一座古石桥,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现仍在使用着,从苍(台)湖(阳)公路向南至陈营移民新村的道路,就通过此桥。
据符姓家谱介绍: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江西南昌一带争战时,为避战乱,符姓先祖符万鼎偕妻郭氏离开老家江西省丰城县,一路乞讨来至唐州南80余里的蔡坡堰居住。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一条小河自东而西缓缓流过,于是就在小河的北部逐渐形成村落。
古石桥位于村南边的那条小河上。此处是村中的南北通道,这里的先民们便在河沟上架设了一座石桥,后来村名就以此桥命名:大桥符村。石桥南北长约7米,宽约4米,共三孔,桥墩和南北桥头均用长条石砌成,非常坚固结壮。在石桥东侧迎水口的桥墩南北两面,都刻凿有一条2寸宽、1寸深的竖形凹槽,显然是为了蓄水放闸板堵水用的。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大石桥历经岁月沧桑和河水冲刷,依然坚固如初,发挥着南北通行的重要作用。
白秋街北汉王桥
汉王桥位于张店镇西北部约8公里处的白秋村,村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沟,为涧河支流,上有一座古桥名叫汉王桥。该桥呈南北向,全用石头砌成,长10余米,宽约4米。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一个月黑风清的夜晚,疲惫不堪的刘秀来到此桥边休息。当时,桥两边的青蛙都拉着长腔“呜哇、呜哇”地叫,闹得刘秀无法入睡。泛困的刘秀说了声:“青蛙都到下边叫去。”仅此一句话,一直到今,每到仲夏之夜,下边蛙声如潮,上边无一蛙鸣。刘秀称帝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传奇经历,当地人便把这座桥叫汉王桥,一直流传到今天。
郭桥
郭桥位于马振抚镇郭桥村南约300米处,马(镇抚)板(仓)公路东侧50米。在郭桥西北部西孤叉山向东南流下来一股溪水,渐成小河,于郭桥村东南注入丑河,即虎山水库南端。此地为古代方城、赊店、井楼等地通往湖北省随县和汉口的陆路官道。明末,郭姓为方便旅商通行,修建了这座石桥,被称为郭家桥,简称郭桥,村以桥名,沿用至今。该桥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桥宽3.5米,主桥长7米,加两端引桥共9米,跨径4米。拱桥用青石券成,弧状曲线圆润,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椭圆形。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邢小庄东草河上的古石桥,河水已经干涸。
并排竖立的石磙作为桥墩,非常坚固。
邢小庄桥位于郭滩镇大孟庄行政村邢小庄村东的草河上。草河发源于龙潭镇东北部白庄村东部,自东南而西北流经龙潭镇北部和郭滩镇南部,在乔湾村西北汇入唐河,为季节性河流。该桥为三孔石板桥,宽4米,长约10米。桥墩为双层石磙加条石砌成,每层由8个并排的立状石磙组成,上架条形青石板,非常坚固。该桥为明清时期开封经朱仙镇、赊店、唐县到襄阳的陆路商道的必经之地,桥面上留下的那铁轮牛车通行时碾压的深深车辙,说明其历史的久远和商道的繁荣。
苏店古石桥
苏店桥位于昝岗乡苏店村东南端一条东西向水沟上,桥墩、桥面均为条石砌成。为三孔石桥,桥宽3.5米,长7米;该桥为明清时期,方枣驿道上的一座小桥,桥头有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立的“重修苏店桥碑记”,石碑上端阴刻“萬善同歸”四个楷书大字,碑文刻有唐县城商户和地方大户捐资修桥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南头西侧有一眼古井,供村民和来往商客饮水之用。该村原支部书记高德云先生文保意识强,他深知这座桥和石碑的历史价值,2016年修路时,桥板表面和桥栏用水泥加固,石碑已断为两截棚在井口上,又在桥头立起,周围用砖头砌围起来加以保护,碑文字迹清晰。
苏古石桥前立的清代石碑。
落款清晰看见清道光二十年
2014年秋,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曹杰清牵头,组织县人大办主任张朝勇、副主任王峰和退休干部李中群、包明欣、陈德贤等编纂《唐河胜迹》一书时,我们曾对这些古石桥进行了实地走访、测量和拍照,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还遗存的“桐河东门外大石桥”和原方枣公路源潭镇境的“刘桥”均于2018年因修路而扒毁重修新桥。
据了解,目前全县乡间还有不少古代遗留下来的石桥,有些至今还在利用着,这些石桥其建造年代,大都在二三百年以上,是唐河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唐河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希望县文物保护部门和所在地乡、村两级要积极做好保护工作,因为,老祖先留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在编写此篇文章时,县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副主任李顶安、马振抚镇文化站站长程靳勇和郭桥村党支部书记冯永杰,分别提供了邢小庄桥和郭桥的有关资料和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桐河东门外大石桥,清道光年间桐河东龙泉村时任四川茂州州官刘国珂捐资修建。2018年扒毁修建新桥
原方枣公路上源潭镇齐湖村西南部的刘桥。2018年,重修五里河大桥至源潭崔庄公路时,扒毁修建新桥
来源/南阳访古寻踪 作者/唐河李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