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客户端联合中国(广州)纪录片节共同举办的“变迁与重构:湾区文化与城市形象的短视频传播”主题论坛在广州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内一线影像创作人汇聚一堂,分别从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河南卫视中国传统文化节目、《行进中的中国》《黄河流过的村庄》等纪录片出发,就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影像展开争鸣。
圆桌论坛现场。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他介绍,杭州亚运会的宣传采用了“四端联动”,让电视、网络、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各展其长,形成城市传播的媒介综合体;与此同时,尽力追求“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美学传播。杭州亚运会的开幕式,藏着一台《中国诗词大会》,待观众细细品味解读;闭幕式里,藏着七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感恩之情、爱国之情、惜别之情,通过影像语言美学力量传播中华文化、展示文化自信。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
河南卫视品牌总监、“中国节日”系列总导演之一徐娜,与团队实现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墨舞中秋帖》等传统文化节目的“破圈”“出海”。而这一次,她分享了主创团队近期制作的三个宣传片。其中,为杭州亚运会制作的宣传片,锁定了“穿越而来的良渚少年”这一切入点,呈现古今文化发展脉络;成都大运会的宣传片是从杜甫草堂发出了一封邀请函,用游客的第一视角,串联起了成都的美人、美食、美景。为广东肇庆定制的文旅宣传片,通过挖掘地名背后的吉祥寓意,提炼出了“瑞鹤归来”的核心意象,并用舞蹈的方式加以演绎。徐娜说,河南卫视这几年做对了一点,就是表现美,同时注重“留白”,不做过多的教化,给受众主动追寻、感受的空间。
河南卫视品牌总监、“中国节日”系列总导演之一徐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高级记者陈亦楠,从事纪录片国际传播近20年,见证了该领域的范式转变。曾执导《行进中的中国》等纪录片的她认为,在对外传播历史文化之“美”的同时,中国纪录片人也要直面“真”,要有底气和勇气结合国内外局势,主动设置硬核议题,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并能通过向世界解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传播真实可信的中国形象,展现何为“中国式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员、高级记者陈亦楠。
中国农影纪录片运营中心总监常世江,同样创作出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纪实影像作品。他总结道,由其担任总编导的人文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核心思路就是“以小见大”,从一座座村庄里的人物故事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生动样本,但落到故事上就是‘人’。”由此,他建议,“一定要有国际视野、时代视野和百姓视野,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把人物的故事讲好。同时,还要继续创新,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上做文章,让外国受众也能看得懂、听得进,听了能相信。”
中国农影纪录片运营中心总监常世江。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侯婧婧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