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示范区总工会:真情播撒张河村 实事拓宽幸福路
原标题:河南济源示范区总工会:真情播撒张河村 实事拓宽幸福路
通讯员王佳宁 葛慧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余嘉熙
走进河南省济源示范区承留镇张庄村,入村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废旧轮胎制作的花盆里,各种颜色的波斯菊花花开争艳;村头的游园内,水系清澈,步道蜿蜒,原生态的青石错落有致,嫩绿的草坪洒满秋阳,老人和孩子正在静静享受着惬意时光……“以前我们是山区路不通,吃水老大难,这些年,在工会的帮扶下,村里村外通了水泥路,每一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不仅收入增加了,老百姓还得了大实惠!”张河村支部书记贾占全说。
张河村位于承留镇西北部山区,昔日这里缺水、闭塞,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济源示范区总工会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对口帮扶张河村,从资金、人才、产业等方面入手,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伍,助力其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2017年底,张河村脱贫摘帽,2019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的张河村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考中,咬定目标,谋划布局,坚定不移往前冲。
驻村办实事 人居环境“大变样”
自接到帮扶任务,济源示范区总工会党组高度重视,先后选派3名中层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选派6名工作人员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并明确1名党组成员分管驻村帮扶工作。
为让帮扶工作扎根走实,济源示范区总工会第一党支部与张河村签订了《城乡党建共同体建设协议书》,号召所有党员分包贫困户,形成了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单线联络的帮扶责任机制。
“我们跟着村干部一起,到每一户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宣讲政策。村民从不予理会到好奇再到主动了解,经常拉着我们聊家长里短。”济源示范区总工会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侯苗红说。
为真正给村民们办实事解难题,驻村工作队争取帮扶资金,为村里平整、硬化了3000余平方米地面,改造600余米排水渠,安装了60余盏路灯,新建了垃圾中转站、公共卫生间、提灌站、蓄水池、村文化广场、村史文化墙、党建文化小游园……村居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为村民申请办理危房改造项目、帮助老年人申请办理“增孝关爱”惠民“大礼包”、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申请生活补贴、使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地就业……在张河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一张张坐班服务记录表见证着工会驻村队员们的坚守与奉献。
钱包鼓了 村民有了“精气神”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济源示范区总工会立足张河村实际,不仅研究制定《张河村产业奖补方案》,还帮助谋划发展了多项支柱产业。
打造张河石磨文化园、开设农家乐;引进观花坪花卉基地,建成400立方米蓄水池、950米管道及水肥自动化灌溉系统;成立五指河劳务服务公司、香菇种植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业等,使村集体和农户收益持续稳步增长。
“有了产业支撑后,村民们的钱包鼓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成文鹏是张河村第一个回乡创业的80后,在南方城市打拼几年的他,看中了家乡的地理资源优势和本土市场缺口,也想为家乡振兴助把力。2015年,带着多年在鲜花行业摸爬滚打的经验,成文鹏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迅速成立了鲜切花生产加工创新科技团队,开启了规模化花卉种植的道路。
产业发展,劳模助力,也是张河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考点。从2021年开始,张河村就围绕蔬菜制种,以白菜、洋葱、萝卜育种为主,打造了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蔬菜制种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制种产业。在济源示范区总工会的扶助下,目前,张河村已拥有石磨面加工、蔬菜制种、花卉种植等多种成熟产业。其中,石磨面销售达20余万斤,发展蔬菜制种100余亩,花卉种植60余亩,连翘种植100余亩。乡村产业带动就业28人,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15年至2022年,张河村村人均年收入增长近8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去年已达27万元。
工会有作为 乡风文明展新颜
石磨面、香菇、绣球花、土鸡蛋、土蜂蜜、各式野菜……张河村人手里的“宝贝”越来越丰富。
产业兴了,产品多了,可如何让山外的人进得来,让来的人留得住,离开时把张河的产品带出去?这成为摆在张河村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要留住人,得靠传统文化。有了文化,一切产业才有承载感,方显出厚重。”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张河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确定要“展示原始生态、衔接石磨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丰富群众生活”,让游客在乡村幽静与都市繁华间按键切换,体验乡村文化之美。
10月23日一大早,张河村的村文化广场便搭起了舞台,不少村民都赶来看热闹——这是济源示范区总工会职工志愿服务队在张河村又一次开展的重阳节敬老活动。文化广场上,一边是引人入胜的音乐情景剧、小品、歌曲表演,一边是专家医生把脉问病,为村民进行着免费义诊。秋意浓浓,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
依托自身组织优势,济源示范区总工会近年来通过举办文艺活动进基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劳模宣讲、义诊、免费法律咨询等活动,不断促进张河村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村这几年连续评了好几届‘好媳妇、好婆婆’和村级文明户,以前总听说谁家婆媳又吵架了、谁家儿女不孝顺了,现在少了,大家都争当先进户呢!”张河村94岁老人石体花说。环境美了、收入高了、乡风好了,张河村让“环境”变“风景”,“风景”变“钱景”,村民生活品质不断升级。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