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河南日报》今日推出“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三门峡篇:办好民生实事

   日期:2023-12-14 14:27:02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河南日报》今日推出“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三门峡篇:办好民生实事

《河南日报》今日推出“改革开放的河南实践”三门峡篇:办好民生实事

市容美了,设施全了,三门峡城市越来越宜居。苹果园里压枝低,图为村民在采摘苹果。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游客众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通讯员 杜杰/摄

民生无小事,事事都关情。三门峡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确保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全力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提标,“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持续破解;全面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深化“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发展医疗康养产业;构建生态和谐三门峡,真正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一旦发现有中风迹象,不要拖,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已经发生中风,针灸、中药要及时上,而且越早越好。”12月1日上午,三门峡市中医院,尹丽丽博士一边给患者施针治疗一边提醒。

尹丽丽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驻三门峡市中医院的针灸专家。她追随石学敏院士研习“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临床实践,研发出一套专攻中风偏瘫的针法,帮助了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

听说天津的针灸专家来了,偏瘫多年的杜阿姨赶紧来就诊。针灸、推拿、中药,三管齐下。“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现在我能脱离轮椅一个人走路了,情况越来越好。”杜阿姨高兴地说。

在治疗室,尹丽丽一手拿着燃烧的棉球,一手拿根银针,当针尖在火焰中通红发亮时,她迅速提起银针,在患者穴位上“点”了起来,全部动作一气呵成。

“尹博士的医疗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很期待从她那里得到真传。”三门峡市中医院脑病一科主治医师茹韶辉说。

三门峡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李宏泽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代表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人才阵容,学术影响力名扬海内外。今年6月,三门峡市中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署医疗合作协议。

7月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金贵、业务院长刘新桥率中医专家团队来到三门峡,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专家们精湛的医术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为长期服务豫西群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派两批医疗专家来到三门峡,包括尹丽丽在内的针灸、脑病、骨伤、儿科、妇科、糖尿病足等专家教授团队,将在三门峡市中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坐诊、查房及业务指导等工作。

为方便群众就医,三门峡市中医院开通了专家坐诊线上预约挂号。专家坐诊,为三门峡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带来医疗温暖和健康福祉。

打通断头路连通群众心

“道路通了,心畅快了,去黄河公园散步再也不用绕远路了。”12月2日,家住三门峡市黄河花园附近的李阿姨说。

乘车从上官路北上,一条崭新的马路直通建工路,这条马路叫岭一路,道路两侧栽植有法国梧桐,虽然只有200多米,打通后缓解了大岭路的交通压力,也赢得了居民的点赞。

为了进一步美化城区环境,让市民出行更加便利,今年以来,三门峡市打通市区上官路、甘棠北路、春秋路等多条“断头路”,拉大城市框架,畅通城市道路交通网。

新打通的甘棠北路,不仅道路坡度设计科学,还根据地形高差,增添了一座步行地道,方便人车分离。“为了打通这段路,还同时协调拆除移走了两个高压线塔。”三门峡市城建集团郭晨翔介绍。

“春秋路打通了真是好事,雨天从这里经过再也不用踩水坑,去稍远处的菜市场也不用绕路了。”家住怡景苑小区的张女士说。

同时,三门峡北环路、东环路的建成通车,不仅拉大了城市框架,也让居民开车外出游玩更加便捷。

其中,北环路为一条东西向次干路,位于三门峡市城区北部,紧临黄河公园,串联了三门峡黄河公园、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等景点线路。

郭晨翔介绍,北环路的贯通,解决了区域内茅津路、经一路、大王路等多条道路无法连通的问题,将多条南北向道路完全连通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环线,极大地缓解了市区内的交通压力。

打通断头路,畅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也连通了群众的心。

生态廊道周末休闲好去处

12月2日,在三门峡黄河生态廊道陕州区段的黄河河面上,游弋着成千上万只红头潜鸭,犹如红色的浪潮,蔚为壮观,与越冬的大天鹅一起,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拍照。

“沿黄生态廊道湿地公园段开放后,我们出行非常便捷,并且黄河廊道的沿途景色也非常好,适合骑行游玩。”三门峡市骑行爱好者张娜说,到东寨村看黄河落日、到后地村看明清古枣园、到赵里河村赏十里桃花……一年四季都是好风景。

2019年以来,三门峡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串联起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三门峡黄河公园、虢国博物馆和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等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

今年3月,沿黄生态廊道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段对社会车辆开放通行。这个消息一公布,就受到市民的拍手称赞。不少市民趁着周末假期自驾前去露营打卡,领略沿黄公路的美景。

目前,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全线开放通行,为市民、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廊道沿途的小村庄,也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以前村里环境不好,现在来村里参观旅游的人多了,村民自觉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净,村容村貌比以前好多了。”后地村68岁的村民李顺忠说。

后地村正在打造“河南摄影第一村”,一进村,大街小巷、农家院落,随处可见摄影作品。2000余幅反映黄河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使后地村充满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气息。

从灵宝到渑池,黄河蜿蜒流经三门峡市206公里,三门峡黄河生态廊道将沿黄的山水和景区“穿珠成链”,为鸟禽提供了安全适宜的生长环境,也让黄河真正成为惠民利民的生态河、幸福河。

口袋公园出门即享“诗与远方”

12月3日,冬日暖阳下,三门峡黄河路与上官路交叉口的小游园里,80岁的张远梅老人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边活动。“天气好的时候就来散步,活动累了,就坐下来和那些老姐妹们唠唠嗑。”她说。

这个小游园是三门峡市“拆围植绿”专项整治行动中建起来的,花草林木错落有致,彩色步道曲径通幽,深得附近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针对城区长期闲置地块“以围遮丑”的现象,三门峡市通过拆围透绿、拆围植绿,破解城区围挡(墙)乱局,打造一批新文明、新绿色、新亮点的城市空间环境,让满园绿色出墙来。

在三门峡青龙涧河北岸,河堤路上的11家行政机关单位全部拆除了围墙,让出空间给城市绿地和人行道路。

在“应拆尽拆”的原则下,每个地块都有属于自己的档案,治理前后照片并列对比出成果。“拆围”完成之后,按照“拆围植绿”方案进行“植绿”,做到一点一策,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植绿美化。

随着高高围挡逐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青竹绿树、红花绿草。

“以前大风天气,路上全是尘土,影响环境也影响出行,围挡拆除了,种上植物,看着让人心情舒畅。”正在上阳游园锻炼的李先生说。

上阳游园是精品口袋公园与停车场相结合的街角游园,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美观的游玩休憩空间,也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停车需求。该游园从拆迁、设计、施工至最后完工开园,前后仅用25天时间。

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四季有香,一处处新增的“口袋公园”“街头游园”等公园绿地,体现的是便民之利,展现的是市容之变,彰显的是人文之美。

行走在青龙涧河畔,总被各式各样的绿植造景所吸引。夜晚华灯初上,仰韶文化彩陶纹路的路灯,迎宾桥、甘棠桥、彩虹桥、六峰桥、上阳桥上的“一桥一灯景”,与星月光影交辉于河面,让“天鹅之城”更具魅力。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