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刊文关注沾化区基层监督相关做法
2023年12月14日,《农村大众》刊发文章《冬枣之乡沾化,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关注我区基层监督相关做法。
全文如下
近日,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布,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北陈村名列其中。这是沾化区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沾化区坚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提升“全科大网格”治理效能,健全完善网格治理七项处事机制,强化“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打造符合时代需求、具有沾化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努力实现群众反映诉求“最多跑一地”,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显著提升。
2022年,沾化区基本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满意度调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均列滨州市第一位。
沾化区探索实现基层善治的路径,主要是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及时化解纠纷,畅通民声民意渠道,强化基层小微权力监督,群众自治与法治、德治结合,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加强党建引领
红领支部建在小区
“我们这是个新小区,但上下班高峰,小区门口堵车严重,几乎天天排长队。前两年给物业反映了好多遍,也没啥大变化。”沾化区富国街道金城国际小区居民王虹说,“今年年初,小区成立了红领党支部,居民把堵车问题反映给党支部,没想到,这个‘老大难’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现在出门很顺畅。”
“老大难”为何不再难?答案就是,沾化当地强化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延伸到城市末梢。
近年来,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社区规模快速扩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成为新市民。依靠传统的社区党组织,已经很难实现有效治理。
富国街道是沾化城区驻地,目前全街道城区人口达5.33万人,是10年前的1.5倍。金城国际小区所在的富盛社区,目前有6个小区,常住居民达到4500余人,社区只有8名工作人员。
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出现的新问题,富国街道实施了“红领宜居·全域支部进小区”根系工程,在全区率先探索将党支部建在小区,推动党建与小区治理、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实现“支部建起来、实事干起来、小区好起来”的治理目标。
在推进党支部进小区过程中,富国街道成立了“红领宜居·全域支部进小区”根系工程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建办、社区办、各社区联合组建工作专班,开启“领导小组+专班+社区”模式,按照“新建小区抓睦邻互动、老旧小区抓改造提升、破产改制小区抓问题化解、责任单位小区抓管理落实、农转城小区抓规范自治”5种治理路径,坚持分类施策,统筹推进落实,定期研究部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配强配优小区党支部人选,当地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派驻促建的方式,通过民主推荐或个人自荐确定初步人选,经资格联审、社区谈话、街道面审、人员资格“过堂会”,研究确定小区党支部书记人选139名。选配支部班子成员555名、楼栋党小组764个、楼道长1372名、党员中心户2310个,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
今年1月13日,金城国际小区党支部成立,滨州市人大代表、金城国际小区居民董建合当选党支部书记。
“小区党支部成立后,快速进入角色,很快形成了由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组成的‘三方’议事会。业主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拿到会上讨论解决。”董建合说。
“23号、24号楼频繁出现跳闸问题,要抓紧时间解决,不能影响居民的生活。”在党支部协调下,物业公司及时更换了漏电保护器,彻底解决了跳闸问题。
针对居民反映的停车难、上下班堵车问题,党支部调研发现,一方面是门禁系统存在问题,导致升降杆起降缓慢,影响进出速度,另外,小区只有一期交付使用,二期正在建设,配套还不完善,导致有时临时停车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党支部协调了交警、城管等部门,在小区的辅路上新增加60个路边临时停车位,很好地解决了临时停车问题。
富盛社区党委书记张学军介绍,去年金城国际小区的12345热线量,每周都有五六个,自从小区党支部成立后,今年每个月只有一两个,“居民遇到的各种难事,反映给党支部,在小区内基本都能解决。”
在传统的小区管理模式中,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一方面,有些物业公司为了追求盈利,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一些业主交费后也存在预期过高的问题,时常会提一些超出物业公司服务范围的要求。加上缺少沟通机制和平台,双方时常产生矛盾。
富国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建青表示,当地推行红领党支部进小区,在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搭建起“连心桥”。通过健全完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位一体小区治理机制,让小区党员、居民群众、物业公司能同聚一堂,共商共议身边事,以群众方式解决群众问题,切实提升了服务效能。
小区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大合唱”,关键是自治有招、精治有方、共治有效。目前,沾化全区正在探索建立“三单三会”常态履职制度,明确小区党支部书记履职清单、党员楼栋长职责清单、“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每月召开业主恳谈会,双月召开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议事会,季度召开街道(社区)、帮包单位、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四方”联席会,实现小区治理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
及时化解基层矛盾
村村都有“小巷管家”
前不久,沾化区泊头镇孟家口村村民李某和邻居赵某因为地界问题起了争执,村里的“小巷管家”牟国存知道此事之后,带着小板凳集合双方坐在一起谈话,了解矛盾的前因后果,并且到现场进行地界认定,精准测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化解了纠纷。
“都是左邻右舍的,他们遇到点事找我,我也很愿意当这个‘和事佬’。”牟国存说。这是沾化区打造“小巷管家”社会治理品牌的一个缩影。
邻里矛盾、土地承包、村民之间家长里短……这些是农村最常见的矛盾纠纷。沾化区将“小巷管家”作为辖区网格治理的延伸,通过村党组织成员进网进格、进街进巷,建立管家服务对接平台,形成“网格长—网格员—小巷管家—村民”四级联动机制。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小巷管家说事议事”“板凳议事会”等。
沾化区结合“说事拉理室”建设,村村纳入“小巷管家”,每村配有专门办公室,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管家助理”,配备网上信访自助服务设备,当群众有信访诉求时,可以先借助“小巷管家”进行协调,如调解不成功或群众不满意,也可通过网上信访自助服务平台反映诉求,为群众反映问题提供了便利。
目前,该区已聘请“小巷管家”672人,做到一天两次巡查、三天一次梳理汇报,形成问题清单,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在全区层面,2020年,由区委政法委牵头,以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为依托,融合了人民调解、信访接待、行政复议等11个部门集中入驻办公,形成“1+8+1+N”工作模式,成立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构建起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的平台和阵地。
由此,构建提升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体系,实现群众问题诉求处置和矛盾纠纷化解“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解决”。
今年,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共接待群众731批1875人次,受理各类民意事项61.84万件,提供法律咨询1448人次,法律援助731件,化解矛盾纠纷2634件,每月印发《社情民意月报》,通报群众事件办理满意度情况,针对热点问题和趋势预警,向党委、政府提出决策参考和工作建议150余条。
目前,沾化区依托“全科大网格”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人、地、事、物、组织社会综治五要素,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研判,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做到“民情民意”第一时间传达,“民之所急”第一时间解决,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强化网格体系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为民服务全方位的“四全”工作目标。从基层基础入手,从社区网格抓起,通过健全完善网格运行的五项工作机制,再造网格事项处置的流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沾化版,推进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沾化。
“晒一晒”小微权力
给百姓一本明白账
“三务三资”是指村集体的财务、党务、村务和资产、资源、资金,是村民普遍关心关注的事项。“三务三资”公开透明,既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让“三务三资”公开透明,让小微权力得到有效监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用微信扫一扫这个二维码,登录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就可以查看相关政策和咱村的‘三务三资’情况。如果有想要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投诉。”每月5日,是富国街道黑龙村举行“阳光议事会”的固定日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子明除了在会上直接向村民通报村里的“三务三资”情况,还会动员村民用手机扫码查看。
“这个监督平台太好了,村里的大事小情扫码就能看到。像村里每个月的收支情况、耕地地力补贴、困难救助、村集体资源发包等咱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一目了然,发现问题还能随时举报。”村民付文传用手机扫描“监督一点通”二维码后,在“耕地地力补贴”一栏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上面公开的信息和实际领取的耕地补贴金额一分不差。”
黑龙村是城郊村,近年来,村集体经济也获得较好发展。如今,随着“监督一点通”线上平台运行,村民又多了一个渠道了解村务村账。
据了解,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是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主管,山东省纪委监委主办的信息化监督平台。自今年6月起,沾化区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完成公开事项上传。通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走村入户,向群众讲解注册方法,现场演示登录后查看信息公开、在线投诉等流程,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438个村全覆盖。通过扫描“一村一码”二维码,村务“线上公开”,村事“扫码”可见,做到村级事项“码上知”、政策事项“码上问”、群众诉求“码上办”、基层治理“码上评”,推动基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基层小微权利‘监督一点通’平台真正将监督触角延伸到了基层一线,是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的有效渠道,今后我们还将加大信息公示力度,提升群众诉求办理速度,进一步发挥平台效用,赢得群众的满意与点赞。”沾化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王千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宣传推广,推动平台融入基层治理,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将监督融入基层治理,让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村民自治
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原来村民是‘各扫门前雪’,卫生只扫门前一小片。自从有了积分超市,半年时间,村民们参与村级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村庄卫生清理,现在村里多干净整洁啊!”沾化区富源街道北陈村党支部书记丁守峰说。
今年以来,沾化区整合区、乡、村三级力量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全面推行积分管理模式,用积分考核量化干部、衡量党员作用、激发群众活力,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据了解,为了切实推动积分信用管理常态长效,北陈村建立了积分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结果运用机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不定期明察暗访、村民反馈意见等,及时表彰积分较高家庭,变群众从“一旁看”为“一起干”,切实打通了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今年起,沾化区泊头镇出台了“乡村和美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全镇设置“积美”“积孝”“积善”“积信”“积俭”“积学”六个大项,细化“矛盾纠纷排查、邻里纠纷化解、群众诉求表达、村内问题举报、争当热心群众”及“最美庭院、最美胡同”等20余个二级品牌,分别赋予加减分项,年终以物质奖励或评价表彰等实现“分值”换“奖励”,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村庄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实践。
泊头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国辉说,在实施积分制过程中,各村安排专人负责积分管理,对辖区内发生的积分事件及时进行记录。村积分审核工作组每月对村民积分进行审核汇总,经管区负责人认定后,上报镇积分领导小组进行审核确认。审核结果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中进行公开。各村要在村公示栏设立“积分公示栏”,每月将村民的积分情况在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村民的查询、监督。积分公示后,村民可根据自己账户的积分到村积分超市兑换相应价值的奖品,具体奖品设置可在镇积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由村“两委”根据账户积分情况和村集体研究决定。奖品兑换由村积分小组做好记录。
孟家口村紧邻徒骇河畔,共有185户614口人。几年前,这里街巷不通、环境脏乱差,邻里之间也矛盾重重。近年来,当地把孟家口村及周边的河西刘家、冯王、孟家口、苗家等7个行政村,规划为和美乡村示范片区,面积约15.7平方公里,形成了“一线三核,七彩绽放,线面联动,全域和美”发展格局。片区实施过程中,孟家口村新引入积分管理,让村民参与进来。该村从村容村貌、村风建设、村务管理等方面,细化梳理出上百条加分和减分项,村居环境和每个村民的信用挂上了钩。
搭起干群“连心桥”
把百姓心声变成干事行动
“老李家盖新房,砖头水泥占了大半个公路,影响车辆通行和村庄环境。”
“村东头生产路的几个土堆,不知道是谁家浇地埋管子留下的,晚上开车看不清路况,很容易出事故。”
近日,沾化区古城镇李彭村组织开展“百姓夜话”活动,几十名村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围绕自己的所见所闻,纷纷说着自己的想法。
该村网格员王长利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并把大家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及时上报村、镇、区相关部门,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各类“急难愁盼”问题。
据了解,古城镇以网格员作为召集人,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提建议、说想法、讲思路,热心群众、网格员、村“两委”成员、乡镇干部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商议,全力解决。
“这个‘百姓夜话’活动办得真好,白天大家忙农活,农闲时间晚上聚到一起,既能一块说说话聊聊天,又能一起商量着解决村内的大小麻烦事。村干部的工作好开展了,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了。”村民刘焕英高兴地说。
近日,沾化区集中开展“百姓夜话”入户大走访活动。各网格员紧紧围绕有效建立“全民网格员”格局,召集群众在村办公室、文化广场、村民家进行座谈、唠家常,以解决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工作重点,做到与群众坐在一起,聊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深入百姓,倾听百姓的心声,切实有效地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沾化区冯家镇南集村“百姓夜话”活动中,围绕沾化冬枣“双增双提”、提高枣民收入的话题,进行广泛讨论,让群众了解到更多的种植知识,提高种植能力。
“老百姓非常朴实,说的都是真心话,反映的都是关乎村庄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回应并用心用情全力解决。”沾化区古城镇综治办主任郭树军说。
据了解,在组织开展“百姓夜话”活动过程中,村民们畅所欲言,围绕着村居治理“好建议”、村民生活“好点子”建言献策。同时,网格员们通过现场发放宣传彩页的方式,将各类反诈骗、反邪教、反走私、罂粟禁种、秸秆禁烧等相关知识、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到人,为推动文明、和谐、平安乡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据统计,自“百姓夜话”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全区累计开展“百姓夜话”活动20863场次,覆盖网格群众15.88万户次,参加活动人数50.65万人次,收集问题诉求1422条,意见建议727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7件,化解成功率100%;印发《基层社会治理“百姓夜话”日志》5000余本,发放明白纸3.66万张,发布微信信息65.47万条。
“‘百姓夜话’为老百姓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也为提前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提供了平台,将很多基层治理隐患消解在了萌芽状态,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沾化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许树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依托“百姓夜话”主题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老百姓真正“零距离”接触,形成“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的新格局。
以文铸魂
基层文化“活”起来
深秋初冬,漫步在泊头镇河西刘家村,道路干净整洁,古槐树下,一栋栋古民居院落修葺一新,不时有游客结队前来打卡。
河西刘家村位于徒骇河西岸,历史上曾经是河北通达胶东的重要渡口。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这个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乡土文化为主题,以“古树文化”为主线,挖掘泊头镇传统历史,利用现有资源,将渡口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系统串联,原汁原味打造了大车店、生产大队等乡愁记忆景点,丰富了村庄文化氛围,以传统文化的深厚滋润乡风文明建设。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离不了文化铸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基层善治的过程中,沾化区从多个方面入手,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村民文化自信。
沾化渔鼓戏是起源于沾化的特色地方剧种,已经有300年历史。渔鼓戏曾一度濒临消亡,为保护传承好这一古老传统戏种,近年来,当地开始抢救挖掘。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自2015年以来,渔鼓戏新编剧目《墙角》《打板桥》《村里有个烂筐子》《追龙缸》《老邪上任》《图啥》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5月,渔鼓戏《老邪上任》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这是自戏剧类评奖改革以来,山东省第一次荣获该项奖项,填补了山东省在全国“群星奖”上的空白。2022年6月,渔鼓戏《村里有个烂筐子》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2022年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受到省内外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2022年11月,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接连入选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斩获“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推荐影片”“2022年乡村振兴主题电影推荐影片”“优秀戏曲电影”三项殊荣。
眼下,在沾化区,以渔鼓戏为代表的基础文化不断“活”起来,既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升了群众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
近年来,沾化区立足特色资源,深挖文化内涵,结合“五为”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作用,全方位倡树美德健康生活。为使宣讲达到好的效果,沾化整合全区理论工作骨干力量,构建区、乡、村三级基层理论宣讲网络,把业务课堂搬到冬枣园,将党的创新理论、文明家风家训、美德健康生活方式送到田间地头,并编排成渤海大鼓、渔鼓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
目前,全区建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38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17处。
沾化区是驰名中外的冬枣之乡。近年来,当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同时,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眼下,一幅政通人和、富裕富足、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画卷正在冬枣之乡铺展开来。(李伟 贾海宁 亓慧 高祥峰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