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12月12日,初冬的午后,四川省内江市经开区靖民镇石马村,邻居房前那棵柑橘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橘子,在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61岁的高玉芳没忍住,踩在院子里的洗衣台,摘下一个掰开一尝,酸得她先是撇嘴,而后又哈哈大笑,这样惬意的农村生活让返乡定居的她十分享受。
今年初,内江市启动了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首批18个镇(街道)260个村(社区)迎来华丽“蜕变”。3903户长期外出农民返乡新(改)建住房,返乡探亲人员大幅增多,群众纷纷感慨:“几十年不变的生活环境变了样!”
张富华在微菜园里采摘蔬菜
老党员带头拆祖宅
改造成菜园鸡棚美观且实用
听说要拆祖宅,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6组72岁的张富华自是不愿意。尽管十多年前,他就建了新房,而且祖宅倒塌之后,只剩下残垣断壁,可是老人依然有自己的顾虑。“害怕以后生活受影响,更怕房子拆了就不属于我了。”
可是,要推动农村面貌改善,势必要把这些荒废破败且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房子拆掉。村干部来给张富华做了两次工作,想到自己是党员,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又听说有“拆旧留权”的政策,张富华第一个同意拆房,随后,其余村民也纷纷加入。
如今,张富华祖宅所在的区域已经改造成了菜园和鸡棚,村民们种上了生菜、萝卜、蒜苗等时蔬,住在菜地旁边的阿姨热情地招呼记者:“看上什么就自己摘,不管钱。”
鸡棚是5户村民投工投劳,在村上的支持下共同搭建的,张富华也是其中之一,他养了8只鸡,计划过年吃。
今年夏天,张富华现在居住的楼房也享受到了农村面貌改善带来的实惠。更换了厨房屋顶瓦,新建了厕所,硬化了水沟,坝子边缘曾经杂乱不堪的空地也改造成了微菜园。看着干净整洁的便民路,老人对前来走访的村干部说:“我每天都要扫两三次,建议实施分户分段负责制,大家一起维护好环境卫生。”
“脏乱差”变“洁净美”
夫妇二人从城市回老家定居
“以前农村到处脏乱差,我更喜欢城市,现在环境变好了,我反而更喜欢在老家生活。”高玉芳穿着一身红色的长款羽绒服,一头橘黄色的卷发,说话风格和她的性格一样耿直。
高玉芳在自家院坝唱歌
她家的楼房建于1980年,是老式的农村自建房,墙面只抹了水泥并未粉刷。十多年前,儿女都在成都安家后,她和丈夫也去了成都定居,逢年过节才回来。
因为常年没有人居住,她家的厨房地板破烂,泥巴裸露,厕所地砖也出现了部分脱落。今年9月,听说老家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高玉芳特意回来,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改造了厨房和厕所。重新硬化了厨房地面,做了案板。加宽了厕所面积,安装了洗手盆、蹲便、马桶。
改造结果,高玉芳十分满意,她还积极动员周边邻居一起支持改造。看到家乡环境变好了,想到儿女也不再需要帮忙照料,夫妻俩一合计,决定留在老家生活。
站在自家院坝里,高玉芳拿起麦克风,连上蓝颜,戴上耳机,深情地唱着《月光下的凤尾竹》。
餐饮老板返乡创业
建休闲山庄让游客“宾至如归”
同样是向往田园生活,48岁的刘武彬也选择了回到家乡——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白马滩村,不同的是,他是返乡创业。
刘武彬抱着栽种的萝卜
刘武彬原本在内江城区开餐饮店,看着家乡因为农村面貌改善后日新月异,今年3月,他回乡流转了40多亩山地。经过开荒后,在中心区域种上了海南香蕉、蜂糖李等水果,新建了3座小木屋。山坡边缘,60多个长方形的共享菜园整齐排列。山下4口鱼塘,蓄满了水,准备投放鱼苗。入口处,一栋现代风的民宿正在加快建设。
这个农旅融合的山庄,刘武彬取名叫“昨日山乡”。站在镜头前介绍自己,刘武彬略显拘束,可说起共享菜园里种植的蔬菜时,他顿时来了兴致。“这些蔬菜都是我和家人自己亲手种的,没有加农药化肥。”他一边说,一边拔起三根萝卜让记者尝尝,称又脆又甜。以后,游客可以来认领、栽种、采摘。
山庄预计明年初开业,对于客流,刘武彬并没有过高的期待。他说:“我不想这个山庄太过商业化,希望每位游客来这里就像回家一样,做农活,摘水果,钓鱼,住上两晚。”
在内江广袤的农村,还有不少像张富华、高玉芳、刘武彬这样的村民,家乡的变化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愿意留在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