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钟惠颖
近日,走进渑池县果园乡西村的4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田间加紧作业,随着平整土地、整修田间便道等工序的实施,一块块大小不一、分散不均的田块不断聚拢推平,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的现代农业新景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推掉小田埂,改造成大而平的田块,配套机耕路和水渠,从过去零散分布的“巴掌田”,逐渐变成集中平整的“整片田”,方便各类农机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给村民们带来全新的农业生产体验。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可以拓宽改平田地,达到机械化耕种水平从而减轻产业投入压力,在省水、省电、省肥上都将有所体现。同时,实施水肥一体化以后,土地的施肥量将更加精确,农民种地的劳力成本将大大降低。”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王二真说。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经过统一规划、平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改善农田机械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以宜机化、水利化、规模化为重点,严把‘项目选址关、科学设计关、工程质量关、资金拨付关、竣工验收关’,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建得好、用得上、有效益、管长远。”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王英杰说道。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粮田变成了良田。“十四五”以来,渑池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8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9万亩。建成区的土地流转率也由先前的20%提高到了70%以上,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也在日趋增强,近三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348万公斤,年可节水434万方,小麦、玉米亩均产能增加200公斤以上,直接受益农户1.13万户,使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快车道”。
地块整齐划一、机耕道宽阔平坦、田埂错落有致。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全县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渑池县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突破口,聚力调结构、增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据悉,渑池县将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粮仓满、饭碗稳、钱袋鼓成为农民可实现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