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坐花轿虽然是我国一种传统且喜闻乐见的婚庆仪式,但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花轿曾长时间淡出人们的视线,变得非常陌生起来。
笔者的父亲年逾九旬,是村里的老寿星。他说,他小时候见过财主家娶亲用花轿,但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姑娘出嫁坐花轿这种形式就慢慢销声匿迹了。尤其是“文革”那段时间,在我们农村讨亲嫁女也不准摆酒席了。那时候,农村出集体工,从早到晚连轴转,不论刮风下雨,还是打霜落雪,天天要出工,天天有干不完的活。端午节、中秋节没有假期不说,就连过年也难得休息两三天,根本没条件在讨亲嫁女时兴师动众、误工误时去摆什么酒席。更要命的是那时经济困难,荷包也是空的,即便是允许你大摆酒席,你也没这个能耐。
1974年,我有位邻居嫁女,男方没有迎亲的人,女方也没有送亲的人,新郎新娘两个背上一床棉被就悄悄地走了,就跟平时走亲访友没什么两样。多年后,邻居家还忍不住为这事抹眼泪。
文/段亮彩
大红花轿忽如一夜春风来
改革开放后,农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呷得饱饭了,荷包里也开始有些余钱了。接着,原本沉寂了几十年的婚庆喜事开始愈发风光、愈发热闹起来。近30年来,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偏僻山区角落,碰上婚庆喜事,也少不了一长溜披红挂彩的婚车接送。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农村讨亲刮起了一股复古风——大红花轿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农村不少地方重现,为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婚庆喜事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氛围和情调。
不用说其他地方,就是笔者所在的安仁县广义湾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村民讨亲时也用上了花轿。这如一块石头丢进了池塘,激起了一层层涟漪,乡亲们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的老父亲更是感慨颇多:“没想到啊没想到,我这个黄土已埋到脖子的老翁在有生之年竟又看到姑娘出嫁坐花轿的场面。过去是大户人家坐花轿,现在却是普通人家也用上了花轿……今非昔比,今非昔比啊!”
尤其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他被乡亲们推举当上了这种又新潮又古老婚礼仪式的主持人(礼生),一是因为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目睹过娶亲用花轿的场面,对上轿、起轿、喝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节有些了解;二是因为父亲和母亲(今年90岁)双健,与白头偕老、长寿的寓意相契合;三是因为父亲曾当过多年的乡村干部,有见识、有文化、有声望。
好在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不错又乐于助人,于是,父亲顺理成章成了村里“玄孙”辈婚礼的主婚人和证婚人。
当了一回轿夫
其实,不光是我父亲“没想到”,就是笔者自己也是连呼“没想到”——当了一回轿夫。邻居家讨媳妇,安排我当轿夫。我是50多岁的“老头子”了,比新郎新娘足足大了30多岁,是他们的公吉(爷爷)了。但是若按字辈来讲,我却与新郎同级,只是新郎的“大哥哥”而已。其实,在我们村子里,有的同族人比我小10多岁,可是字辈却比我大了两个档次——堂而皇之做了我的“公吉”,乡下俗语说“摇窝里的公吉”就是这个意思。“哥哥”帮“弟弟”抬花轿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再说,又是隔壁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理应要帮忙的。你说,我能推辞吗?
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制服,轿夫也有与喜庆色彩相匹配的专用服饰。真是人靠衣装马靠鞍,鲜艳夺目的“轿夫装”往身上一穿戴,我顿感自己年轻了不少,心里的一丝顾虑也消失殆尽。我和另三个搭档相视一笑,互相品头论足一番后,便兴致勃勃地拾起红红的轿棍往肩上一放,走呗,还等什么。
不过,还是莫急。既然是用花轿,相关礼仪就不得含糊,自然要一板一眼地按老规矩办。
花轿起轿前,要进行“告轿礼”。所谓“告轿礼”,就是轿子摆在厅堂中央,先行焚香、烧纸、祭酒仪式,主持“礼生”在轿内中央端端正正地贴上一个大“正”字,然后又撒上把米,意思说是去煞气,祈求新娘“百毒”不侵,一帆风顺。
新娘上轿起轿时,礼生得吟诵“上轿赞”:“吉日吉时銮起程,诸位大神护其身。妖魔鬼怪让开路,河岸山麓道路平。一路平安大吉昌,夫唱妇随奔前程。”
当然,坐花轿适合近距离,如果路程远,则只能先坐车,到新郎家附近才改坐轿。
花轿到了男方的大门停下,上轿有赞词,下轿同样有赞词:“天地开张,日吉时良。新娘于归,迎福迎祥。百年佳偶,月圆花香。家兴人旺,万代荣昌。”
到了大门门槛,“礼生”又得把新郎新娘拦下,念上一通贺词,俗称“拦门赞”:“新郎新娘伫庭阶,好似龙凤共瑶台。金屋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双星排。秦楼佳偶今相逢,举案齐眉乐百年。功国兴家长福贵,子孙发达满贤才。”
“礼生”吟毕后,一名厨师抓起一只公鸡在大门中央宰杀,将鸡血淋在大门槛上,俗称“杀拦门鸡”,此举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来自异地他乡的新娘跨过淋有鸡血的大门槛后,从此一心一意相夫教子,侍候公婆;二是说,新娘从此胆大心细又贤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进入厅堂后,就得行拜堂礼了。待新郎新娘一左一右就位后,“礼生”又念起了“拜堂歌”:“华光闪闪照厅堂,照见祖德五色光。福禄寿喜长荣耀,夫妻双双来拜堂。夫妻一拜天和地,天地覆盖赐贞祥。风调雨顺年年好,又余金银又余粮。夫妻再拜爹和娘,教养之恩铬胸膛。诗书礼信传家远,忠孝仁义在高堂。夫妻对拜千秋合,六合同春日月长,同心同德同到老,举案齐眉百世昌。”
随着“礼生”的吟唱,新郎新娘要相对鞠躬,然后给父母行鞠躬礼,之后新郎新娘还要给父母各敬奉一杯茶。接过儿子儿媳的茶,父母得分别奉上一个红包,再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语。
拜堂后,新郎牵着新娘的手步入洞房,至此,新婚仪式也就完成了。但热闹并没有结束。吵洞房的笑闹声、民间乐师的唢呐声、亲朋乡邻的祝贺声,汇成一股欢快、温馨的旋律,在沸腾的山村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