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大会精神,充分展示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三零”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建设的丰硕成果,省委政法委宣传处和河南法制报共同策划“新时代‘枫桥经验’河南实践平安河南基层行”融媒系列报道活动,开设推出系列专栏大美“枫”景、“枫”光人物、“枫”光故事。今天刊发系列报道之开封篇。
大美“枫”景之开封篇
触角延至末梢 平安送进家门
——开封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笔
开封市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开封市用焦裕禄同志“三股劲”(对人民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法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开封市连续五年(2018年—2022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三项结合:与基层治理统一起来
“两家心里的疙瘩都解开了,宅基地上新房也盖起来了……”
谈到这起涉及王某和史某的宅基地纠纷案,尉氏县检察院检察官朱永宏露出欣慰的笑容。
尉氏县小陈乡村民王某和史某,因一块宅基地的归属问题发生矛盾多年,对两次行政诉讼判决的结果,当事人均不服。此事被反映到“三结合”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后,又被迅速导入检察院相关部门。尉氏县检察院依法启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机制,检察长任专案组组长,主持与小陈乡政府的协商工作。经过走访、调解、召开听证会等工作,王某和史某终于达成和解。
“把群众身边的‘小案’当作‘大案’来办、办成‘铁案’,就是为民办实事。”朱永宏说,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借助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就是把法律监督服务保障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让它成为开封市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抓手。
2022年12月,开封市检察机关坚持治罪与治理、检查监督与群众监督、能动司法与基层需求的有机统一,首创性建立了“三结合”基层法律监督联系点工作机制,谱写出了新时代平安开封建设新篇章。
三点发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曹庭长,多亏了你来回忙活,解决了我的烦心事!”近日,朱某握着尉氏县法院蔡庄法庭庭长曹磊的手连连道谢。
之前,朱某的一间门面房租给潘某,让其做生意。因生意不好,潘某始终入不敷出,拖欠房租一年多。其间,考虑到各种因素,朱某两次减免了租金,但潘某仍无法按时支付减免后的3.2万元房租。朱某多次电话催要未果,遂决定走法律程序。
曹磊接手案件后,及时着手进行诉前调解,第一时间与潘某取得电话联系,既讲清租赁合同的约束性,又反复阐述乡邻间讲诚信的意义,得知其外出打工无法到庭,建议让其父母到场沟通调解。
在调解现场,曹磊不厌其烦地向潘某的父母辨法析理。当听到潘某一家生活不易时,朱某当场决定再免半年房租,潘某的父母也为之感动,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当天下午,潘某的父母便将2万余元现金作为房租交给了朱某。
这是开封市法院系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开封市着力化解各类基层矛盾纠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在深入排查上下功夫,在化解矛盾上用气力,在取得实效上用真章,通过“三点发力”,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级网格:提升村级综合治理能力
傍晚时分,走进兰考县惠安街道李寨村,记者看到,这里一户一景,墙上的壁画别具风格,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直通各家各户。
记者一行走进李寨村党群服务中心时夜幕已经降临,但在村级视频监控平台指挥中心显示大屏上依然可清晰地看到村中道路、农田、房屋等。在显示大屏上面,有“推动综合治理创新营造平安幸福李寨”字样的标语十分醒目,这正是该村平安创建的目标。
平安离不开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在该村调解室,墙上展示的“三字诀”化解矛盾法引人注目,能感到该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点滴——让微网格推动乡村治理。
李寨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5个微网格,全村有网格指导员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名、微网格长5名,依托“五星”支部党员联户工作设置微网格员24名,开展村微网格服务管理工作。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吉学鹏说,李寨村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联系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联系党员、党员包户的三级红色服务管理体系,推进“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联动机制,把村级网格工作站建成微网格联动的“指挥室”、收集民意的“情报站”、化解矛盾的“基层所”、引领自治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该村通过村“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实体化运作,进而提升村级综合治理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开封市致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全市有18个村(社区)获得“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称号。
“枫光人物之“焦裕禄精神好干部”代玉建
梦 想
人物名片
代玉建,1982年5月生,中共党员,2014年5月起任开封市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代玉建先后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兰考县“焦裕禄精神好干部”称号,获得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兰考县五一劳动奖章等。
毅然回乡 老板弃生意
——“他的心已经回到代庄了。”
在外人眼里,32岁的代玉建着实让人想不通,放着红火的生意不做,回到了已经离开十几年的家乡。
2001年,代玉建在郑州做起了黄金饰品生意。最风光的时候,他开了7家金店、3家酒店,一家老小都搬到了郑州。用代玉建自己的话说,“生意不错,每天巡巡店,开着车到处转转,一天就过去了”。
“你是哪个村的?”每当被兰考老乡问到这句话,代玉建都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代庄有名——穷得有名。”那时候,他便感慨:“生意再好,只能代表我自己。代庄人都富了,说话才有底气。”
2014年,在代庄干了半辈子的老党支部书记龙玉彬几次找代玉建,希望他能回乡带领乡亲们建设新农村。起初,代玉建放不下家人,只是给家乡捐款捐物。直到2014年5月,代玉建决定回乡。
和身边所有朋友一样,代玉建的母亲当时并不理解他的这个决定,一整年没有跟他说过话:“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又回村了……”
“拦也拦不住,他的心已经回到代庄了。”代玉建的妻子张其霞说。
化解矛盾 党员打头阵
——“群众的冷暖之事拖不得。”
刚回到代庄时,村里的情况比代玉建想象得还要复杂,最让代玉建头疼的现象是:“干部一来,人堆就散”。
为了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所需,他带着党员干部从村里的红白事开始,谁家有事就去谁家搭手帮忙。时间久了,“干部一来,人堆就散”的局面变成了“干部到哪里,群众就扎堆到哪里”。不仅如此,代玉建调动党员干部成立矛调小组,党员干部普遍下沉一级,每年调解邻里纠纷20余起,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出乡、困难不上交”的有序局面。
“群众的冷暖之事拖不得。”心里时刻揣着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书记常说的这句话,代玉建带领村“两委”干部,创新设置“一拖四”工作模式,让45名党员、36名群众代表和几名入党积极分子分包各自的家周围4户邻居,调解邻里摩擦、解决村民们急难愁盼的问题。代玉建还和党员干部一起组织举办“饺子宴”,群众有什么矛盾,在村民广场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多厚的坚冰都会因心相通而消解。
2021年,代庄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代玉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代玉建向记者展示了代庄以前的村道,一条水泥小路不到3米宽,两辆车都过不去,每逢下雨路旁还有积水。但扩路意味着需要把村道旁56户村民的房屋或者围墙拆掉,大多数群众不愿意。代玉建拿出了解决方案。
“村干部先拆,然后再拆党员的、群众代表的,最后只剩群众的。但是只要有一家不答应,我们就不能拆。”代玉建和龙玉彬多次给群众讲扩路的好处。经过半年的努力,56户群众的房屋或围墙全部拆除完毕,10米宽的柏油路铺成了。
如今,在村党支部带领下,代庄村民人均年收入由4600元升至2.3万元。代庄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基层社会治理首批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离开代庄村时,夜幕已经降临。代玉建站在村委会门口的路灯下,挥手送别采访组,而后转身往宁静的村子里走去。他渐行渐远,但背影透露着风霜抹不去的青春和干劲,与村口那块大大的牌子相映成趣——
“大美仪封,因为有你。”
“枫” 光 故 事
一排树的变迁
“王叔,真是太感谢你了!多亏你帮我们家把烦心事解开了,还在我女朋友面前替我美言。我俩马上就要结婚了,你可要来当证婚人啊……”前些日子,兰考县葡萄架乡王大瓢村的小程,找到该乡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王寒松,握着他的手连连道谢。他为啥要道谢,背后有啥故事?
原来,两年前,王大瓢村一前一后两家邻居因为一排树吵了起来。前户的老程在自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栽了一排树,后户的老李却不高兴了:“程叔,你这树一栽,原本就不宽的胡同现在更挤了,过个车都不方便,你还是赶紧把树砍了吧!”
老李和老程本是亲戚,但70岁的老程可是个“老倔劲”,听了老李这话更是不肯让步,把脖子一扭,说:“我在自己的地上栽自己的树,没碍着别人,这树我不挪,更不砍!”一来二去,两家就这样打起了“冷战”,矛盾一闹就是两年。
这矛盾说大也不大,但两人都别不过来心里那股劲儿。这两年间,街坊邻居和村里的微网格员听说后都来劝过,但谁都不肯低头服软。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微网格员听说乡平安办的王寒松来村里了,便找到了他。
了解情况后,王寒松带着村干部、微网格员往两家跑了好几趟,起初也并不急着直奔主题,只是跟二人拉家常,让他们放下了戒备心理。这天,王寒松又跟老程聊起了小程的婚事。
“年轻人在外工作时认识的,马上就结婚了!”谈起家里即将到来的喜事,老程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先恭喜你啊,老兄!但小姑娘要是听说恁家跟邻居因为鸡毛蒜皮的事闹了两年,多影响恁家的形象啊!”王寒松见老程低头沉默不语、若有所思的样子,心里便有了数,立刻“趁热打铁”,说:“这样吧,今天晚上我找人把老李叫到你家吃个饭,咱们把话说开。过几天让你儿子带上女朋友回家看看,我再替你儿子说几句好话,给你准儿媳妇留个好印象,中不中?”老程听到这儿点了头。
当晚,老李先端起酒杯说:“程叔,以前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你多担待。不管咋说,咱们年龄都不小了,这个事,该让它过去了。”
老程叹了一口气,说:“咱这矛盾和那树根一样,还没扎稳,我明天就去把树挪走。”
昏暗的灯光下,王寒松分明看到,两人的眼里都闪着泪花。他知道,他们心里的坚冰融化了。
王寒松告诉记者:“一顿饭下来,两家矛盾解决了。小程的女友对小程的家庭氛围也很满意,他们结婚时还邀请我当证婚人哩!”
用巧劲儿化解纠纷,是葡萄架乡矛盾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葡萄架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尽力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今年1月至今,该乡共调动网格员20人、村“两委”干部100余人、平安志愿者240余人,走访5140余户群众,排查化解各类矛盾94条,通过多元解纷手段,实现了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促进了葡萄架乡基层社会和谐。
(来源:河南法制报 全媒体记者 李东红 侯钦晓 岳明 张东 吕曈 贾鹏虎 朱思洁)
(声明:“中原盾”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新时代“枫桥经验”河南实践】平安河南基层行融媒报道活动之商丘篇
◆【新时代“枫桥经验”河南实践】平安河南基层行融媒报道活动之许昌篇
◆【新时代“枫桥经验”河南实践】平安河南基层行融媒报道活动之平顶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