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学校?开放是大学应有之义

   日期:2023-12-19 01:00:13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原标题: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学校?开放是大学应有之义

北京大学 图源:北京大学官微

近日,据南方周末报道,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因没有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他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李植还称,多年前,北大是可以随意进出的。该消息经媒体扩散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李植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毕竟规则一旦确认,大家都应该遵守,绕开规则不值得提倡,但他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探讨。

大学本应是开放之地,校园开放应该成为常态。但如今似乎越来越多的大学倾向于实施严格的入门管理措施,一些大学的入门程序已经到了堪称繁琐的地步,要预约要登记个人信息,还要找联系人。一些大学的参观“门票”在网上热销,引发社会不满。这无疑不利于大学校园与社会的联通,不利于包容并蓄的大学形象的树立。

安全和秩序是常被拿来说道的两大理由。怕人多了不好管理,怕挤占大学资源,怕阶梯教室人满为患,怕图书馆里全是游客,怕食堂里坐满好奇的食客……

开放校园以后这样的问题的确存在,北大清华就长期活跃着一群蹭课的社会人员,但是这样的问题并不是非得禁止入内才能解决,完全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化解。比如图书馆和一些实验室,要想不让师生以外的人员进入,只要在门口设置一道门禁措施,规定持卡入内就行了。还有蹭课的问题,只要不影响学生学习,不破坏正常教学秩序,也不失为求学的佳话。关上大门,将所谓的闲杂人等关在了门外,看起来更安全了,但隔阂也就产生了。大学本是公共资源,没有理由将人拒之门外,采取人脸识别这样的方式,还派生出了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师生的抵触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从根本上说,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并没有太多特殊之处,公共场合能达到的安全标准,没理由大学做不到。开放与精细化管理并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大学诉求和社会诉求之间取得平衡。相反,如果措施不当,过度限制反倒容易产生问题。之前一些游学机构通过与北大校内人员合作的方式绕开管理违规预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由于游客太多,如果不加限制,不可避免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采取一定的限流措施也可以理解,但度的把握很重要,应该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尽可能地提供方便,把管理工作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要看到游客把大学视为必到之处、打卡胜地,并不止为到此一游,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向学的虔诚。很多孩子之所以被父母领着不远万里跑到北大清华去,是怀着一种崇敬向往的心态去的,这样一种对教育的推崇之心、对知识的渴望之情,正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有如此之高的社会地位、社会评价的根本原因。

孩子的小小愿望,大学理应满足,社会的尚学热情,值得呵护,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对于所有希望参观大学的人,大学都应该乐见其成。在庞大的社会需求面前,大学理应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主动融入社会诉求之中。

来源:潮新闻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