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华南某地逐渐恢复耕作的稻田。《财经》记者 焦建/摄
单产提升、播种面积亦有所增加,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但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问题仍较突出
文|《财经》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12月19日至20日,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明年“三农”工作的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据新华社报道:此次会议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粮食生产、防止规模性返贫、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部署。
对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粮食生产,此次会议提出了目标与思路:通过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确保2024年中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被普遍解读为:粮食生产仍然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问题。
除多年来一直作为会议主题的粮食安全等内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则是此次会议较受关注的新内容。重点看前者,据国家统计局近日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这一系列为经济社会大局奠定稳定基础的结果,其实得来不易。实际上,2023年的粮食生产先后遇到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以夏粮小麦为例:今年产量为2691亿斤,比2022年减少24.5亿斤。按照以往经验,小麦是夏粮收获的“大头”。今年小麦减产总量占夏粮减产总量96%,可见前述“烂场雨”的影响力高低。
中国能迎来又一个“丰收年”,较为主流的解释,可归结为普遍得益于农民努力耕耘,支农惠农政策得力,良田良种良法发力。此外两个比较新的动力则是:其一,豆类和薯类单产和总产量都出现增加。大豆产量同比增加了11.2亿斤;其二,类似于新疆这样的以往棉花主产区,也在大力增加粮食生产。整体来说,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了955万亩。
以新疆为例:今年其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同比增16%以上。这是经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方式新增了耕作面积得到的,最终增产61.1亿斤。但亦有官方人士如此提醒称:新疆粮食产量的增长是通过种植面积扩大带来的,不意味着其他省份也拥有这样的潜力。
相较之下,更为核心的增产渠道,还是所谓的“良田良种良法”,这一方面与近年来中国一直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外在影响,对粮食的稳产保供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与良种良法有关的,则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随着近年来中国相关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2.4%。
以今年单产数据为例: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390公斤/亩,同比增加2.9公斤/亩,就是受到了农业科技推动。以此分析中国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增长177.6亿斤,按照相关权威部门的计算结果:在这177亿斤里面,单产增加的贡献比例接近60%,面积扩大带来的增产贡献率只稍稍超过40%,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增加粮食产的潜力还是单产的提升。
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24年的相关工作有着整体性布局。会议相关内容包括: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则这样对《财经》记者进行解析:今年以来,中国一些地方在提升粮食单产方面探索出重要经验,将现有的良种、农机、技术、管理等进行系统集成,起到良好的增产降本效果。“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技术集成的有效经验。要在种业振兴、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持续发力,提倡联合协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类科研资源,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
此次会议的一些与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其实也可被理解为夯实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例如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改善要素禀赋条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基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更好地解决农村资源碎片化等问题,例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推进的“小田变大田”工作,一方面推动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基础地力,另一方面为适度规模经营、吸引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提供基础要素禀赋条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另外一项与此有关的,则是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事实上,今年中国粮食产量虽再创新高,但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问题仍较突出。主产区每年要投入大量耕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效益低,对财政贡献有限,即便如此,主产区每年还要从地方财政中拿出一部分支持粮食生产,导致生产的粮食越多,财政越困难。
对于这种“窘境”将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学界对此其实有一系列的研究。举例来说,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安徽省今年通过加大资金拨款推广了一项名为“种子包衣”的技术,这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一些地方的粮食亩产增产了25公斤以上。
如何让这些粮食生产大省能够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既继续投入生产,又能保障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一种观点是应该设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粮食主销区投入为辅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以跨省净调入(出)量为依据,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等因素,确定净调入(出)省份补偿资金调节系数和补偿标准;还有的则认为应构建粮食产销合作机制,主销区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鼓励域内粮食企业到主产区投资,与主产区共建粮食生产基地等,助推主产区从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相关会议及文件之后,2024年中国在此领域所将进行的新探索,或许也会成为提振粮食生产的新动能。
责编 | 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