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公布,河北4地上榜,包括定兴县、魏县、张家口市崇礼区、乐亭县。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经自主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遴选北京市顺义区等47个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其中,邢台威县的“聚焦‘三品三化’建设,沙荒滩涂实现梨果飘香绿色发展”案例和沧州黄骅市的“突出生态改良和产业带动,打造盐碱地上的‘绿色粮仓’”案例成功入选。
一方面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一方面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经验总结,逐“绿”而行已成为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贯穿农业产业链
安平县京安现代农业园区,年产种猪8万头,出栏商品猪26万头。这么大的养殖规模,走进园区却看不见一点儿粪污的踪影,也闻不到异味。
安平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年生猪出栏80多万头。近年来,为破解生猪养殖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县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市场运营模式、政策支持体系,实现了全县的养殖粪污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了“畜、沼、粮、热、气、电、肥”循环农业体系。
“安平县通过专门的运输合作社,将县内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收到京安公司运营的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处理,年产657万立方米沼气,每年能发1500余万千瓦时的绿电。”河北京安肥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岩介绍,沼气发电项目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管线输送到园区有机肥厂进行固液分离,沼渣加工成固体有机肥,沼液加工成液体有机肥,整个园区废水废物零排放,实现了“畜禽粪污—沼气—电—热—有机肥—农作物—饲料—养殖”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在江苏如皋如城街道顾庄社区,农旅融合做得风生水起。近年来,顾庄社区推进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形成了农旅融合的鲜明特色,建成顾庄生态园和游客接待中心等多个旅游项目。当地800多户村民家家栽种花木、户户蟠扎盆景,随机走进一户便如进入一座私家园林。“家家的庭院各有特色,比公园里的风景还要精致,雀舌、黄杨、柏树、罗汉松等应有尽有,还有假山盆景、小桥流水,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花木盆景种植大户王广明说。现如今,顾庄社区“田园融合庭院、庭院装点田园”相得益彰,“特色庭院”长廊与桂园、凤栖园、五松园等景点串联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村民们靠着乡村旅游带来的年收入人均超过4万元。
产品包装标注“碳中和”字样的冰淇淋、采用无印刷无油墨环保包装的有机纯牛奶、可回收包装的时光酸奶……伊利集团展台的零碳产品,引来不少关注。这是近日链博会上的一幕情景。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介绍,基于绿色产业链战略,企业在上游建设“绿智能牧场”,实现源头减碳;在中游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5家零碳工厂;在下游研发推出5款零碳产品,推动低碳消费。
“当前,全球粮食体系亟需进行系统性变革,向更加高效、更加包容、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道路转型。绿色农业恰恰是推动和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着力点。”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说,绿色农业要贯穿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
用料变“少” 绿色变“多”
望着干干净净的农田,王海军面带喜色地说:“现在种地简直太省事了,从种到收全部机械化,秋收后的秸秆和农膜不用自己处理,有专门的经纪人上门清理。你看我这些农田多干净,现在就等着开春生产了!”
王海军是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镇柴脑包村村民,2023年种了123亩地,主要种植玉米、葵花、小麦、青椒等农作物。说起产地环境净化提质增效的事,他赞不绝口:“‘四控两化’实施以来,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提升了地力,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得到很大提升。”
杭锦后旗引进了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牵头的“四级联创团队”,以“三不两零一全”(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为目标,主攻“绿色生态”,推进“四控两化”(控肥、控药、控膜、控水,畜禽粪污资源化、秸秆资源化)行动,强化全要素系统治理,以产地环境净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控两化’后,产地环境更净,产业化程度更强,农产品质量与农业生产效益更高了。”该旗相关负责人说,“其中,化肥、农药利用率实现负增长,秸秆与粪污利用率分别达到91.06%和93.19%,农膜回收率达到85.55%,耕地地力明显提升;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使90%以上的产业镶嵌在农业生产上,年检测各类农畜产品7000余个,合格率达到了99.6%,全旗粮食总产量48.74万吨,年均递增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6569元增至2022年的25367元,年均递增16.66%。”
“2022年,我一共种植了2600亩小麦,选择了节水又高产的品种,小麦整个生长期只需要浇3次水,比普通品种少1次。”邯郸市永年区刘营村种粮大户刘军说,不仅浇水次数少,每次用水量还在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浅埋滴灌技术,管道把水精准输入每一株麦苗根部,变传统的浇地为“浇作物”,每亩地用水量由之前的60立方米变为了40立方米,仅小麦生长期用水成本就能节约16万元。
2023年,让刘军骄傲的,不是小麦继续保持亩产600多公斤的稳产,而是保证高产的条件下,比别的种粮大户用水更少、用药更少。
目前,粮食产量越来越平稳,节水、节肥、减药不仅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是打通种养循环的一个堵点。近年来,北京市农机推广部门引进先进的固体有机肥撒施机,彻底打通了这一堵点,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据了解,经过实地检测,固体有机肥撒施机行进方向撒肥均匀度较高,平均达到90%左右,作业效率在20亩/小时,而人工撒施有机肥一天也就作业2—3亩地,省工效果十分明显。
走进内蒙古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偌大的广场上堆满了农林废弃物。“公司每年焚烧30万吨农林废弃物,年发电2.1亿度。”公司总经理李怀庆拿起一根缠满农膜的玉米秸秆说,“农膜和秸秆混合在一起时,如果把秸秆加工成饲料,牲畜误食了混有残膜的饲料,就会造成肠胃消化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所以只能焚烧处理。”
“凡是能利用的秸秆、畜禽粪污和农膜,通过粉碎还田、制成饲料和有机肥、制成新农膜和滴灌带实现再利用,焚烧后的草木灰还可以再次还田,实现资源循环与增绿增收。”杭锦后旗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麦收季节,邯郸市在魏县东张岗村麦田里进行了收割比赛,多台同型号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对应地块展开角逐,最终,农机手史红海的小麦机收损失率为0.31%,获得冠军。
减损就是增绿。2023年,河北省在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县,尽可能开展机收减损比武和机收损失检测活动,确保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1.05%以内,把机收环节损失降到最低。
据悉,河北省2023年夏收小麦3300多万亩。邯郸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郝强说,机损率每降低0.1个百分点,河北省就可以节约粮食超过1300多万公斤。
将农业“绿”进行到底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农业生产要更高质高效,就必须逐“绿”而行,将绿色进行到底。
2023年年初,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绿色技术模式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河北省强调遴选推荐工作立足河北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聚集绿色节水、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高效利用等的高效抗逆主导品种、成熟适用先进性技术和引领性绿色生态重大农业技术模式,突出绿色发展导向性、技术引领性、技术成熟适用性。
推荐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绿色技术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权属清晰;技术模式不违背地方、行业或国家标准;推荐的品种技术涉及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农机装备等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生态绿色、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要有整套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较强的操作性和较高的经济性,并已有一定的示范推广规模。
这是河北省推进绿色农业向更深更广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当下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先后发布与落实,有力支持促进了我国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这些中央文件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在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等多方面,进一步细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举措并形成合力,为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注入力量。
同时,相关人士也指出,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绿色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比如,绿色农业的概念模糊、行业标准不统一、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多方面发力,持续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绿色转型。
一方面,要发扬农业生产中的优良传统,打牢现代农业绿色转型的根基。传统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离开传统农业谈现代农业绿色转型,无异于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以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农作物营养替代品开发,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升级换代。要广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着力推进种养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要在遏制化肥农药滥食滥用的同时,按照安全健康的标准要求合理使用,加快绿色替代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源头跟踪、流向追溯及信息存储等目标。通过产管并举、产销联动,逐步形成产能稳固、品种多元、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供给体系,将农业“绿”进行到底。
(本报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经济日报、光明网、河北日报等)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