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南阳申伯公园内的申伯雕塑。申伯公园位于汉冶东路与申伯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260余亩,是南阳创新型文化主题项目新标杆,展示了西周南阳申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备受市民青睐。
作者/李青友
首发/文化影响力
南阳市区建成了申伯公园,使申国文化元素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既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场所,诸多利好,点赞刷新,不亦快哉。
然,园中申伯雕塑基座上有“申伯公”字样,这种叫法亦或是白璧微瑕,值得商榷。
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为了表彰自己的舅舅安定国家之功,便让他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此时此地的南阳申国是“伯”这一等的爵位,所以它的国君被称为“申伯”。本文所说的“申伯”,仅指南阳申国的开国君主——因为在南阳申国被升为“侯”爵之前,它的历任国君都能被称为申伯。
有必要讲一下,周代有五种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比如周公、召公等是称“公”的一等诸侯,这都是周天子的重臣;燕侯、曾侯等称“侯”的诸侯,则是二等诸侯;郑伯、曹伯等称“伯”,则是三等诸侯;楚国最初受封为“子”爵,国君称楚子;许国仅是“男”爵,国君称许男。
由此看来,称在南阳立国的申国国君为“申伯”,是周代礼制确定的。如果把“申伯”说成“申伯公”,这不合符历史事实,也有僭越周礼的嫌疑,也不伦不类。
如果有人认为,申伯之后加以“公”字是一种敬称,那是否可以呢?笔者认为,这不符合构词习惯,因为“申伯”本来就是一种尊称,“伯”比后来的一般性敬辞“公”的地位要高得多——比如关羽被称为关公、包拯被称为包公等。
另外,把申伯称为“申伯公”,容易和后来“申公”的称呼混淆。
申伯建立的南阳申国,约于公元前688年被楚国灭掉,楚国又在申国故地建立申县,申县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申公”。这里的申公,已经不是开国君主申伯家族的姜姓,而是彭氏家族。
基于此,南阳申伯公园中“申伯公”称谓有待商榷推敲,再次厘定。不能貌似僭越,也不能降低身份,尊重历史事实即可,申伯就是“申伯”。
为此小文,以期更多人关注南阳申伯文化,关注这位南阳城市建设的奠基者,关注这位奠定先秦南阳发展基础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