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光
视频|庞珊
农村5桌以上聚餐需提前10天报备,近日,云南出台的一条规定,引发舆论哗然。
根据云南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发布《农村集体聚餐风险提示》,群体性聚餐5桌以上的,举办人应提前10日内将聚餐时间、地址、餐次、人数、菜单、承办厨师、饮用白酒(主要是散装白酒)、是否使用醇基燃料等信息,向所在村(居)委会申报备案,填写备案表,领取告知书,签订承诺书,并接受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或市场监管部门人员的检查指导。
农村办酒席,一向是村民自己说了算,当地这样横插一杠子,寻常的聚餐一下子变得束手束脚,激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有人说,提前10天就要报备,对一些喜事来说还好,如果是突然发生的丧事,来不及报备,让村民怎么办?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农村一些比较大的家族,如果临时回来很多亲人团聚,要怎么管?5桌这个需要报备的计量单位,其实也很好规避,主家用大一点的桌子,本来需要报备的聚餐不就轻易能逃脱了?
也有人认为这项政策有善意的初衷。这些年发生在农村宴席上的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并不少见,比如2022年3月,四川泸州一农户办酒席时,因为误把醇基燃料当成白酒,导致4人中毒死亡。新闻底下,有很多网友提到,云南很多农村家庭,非常喜欢喝自酿酒,一些不明来路的散装白酒,经常占据农村宴席。要求村民提前报备,让食品安全协管员对他们宴席要用的白酒等进行把关,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要为政府部门找到插手管控的理由,并不难。除了食品安全外,农村宴席的卫生条件普遍比较糟糕,是一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的场所,此前有地方规定村民不能蹲地就餐,违者要罚款,同样引发舆论批评。按理说,这些都是为村民健康着想,但为何很多网友就是不买账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人们看来,这类举措,逾越了基本的公私界限。村民摆席一直属于私域活动——私人领域,相关部门的手不宜伸得太长,管得太宽。
专门派食品安全协管员去村民家,指导人家摆席该喝什么酒,说好听点是属人管理,但怎么看都别扭。所谓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可能本来就是同村的人,会不会借着指导人家的机会趁机在村民家吃喝、占便宜?或者说村民自备的酒不合格,要求村民从他们推荐的场所买酒?这样会不会给腐败预留滋生的空间?
图为重庆的坝坝宴。资料图。图文无关。
再者,如果是为食品安全考量,5桌以下的聚餐,村民之间平时的走家串户,一起喝个酒吃个饭的,也有同样的安全风险,为何就不管呢?像政策里特别提到的对散装白酒的管理,就算是村民备案以后,村委会如何鉴定村民买的散装白酒是不是合格?
就算政策是出自一片好意,实际操作中的监管效果能不能达到,会不会陷入机械主义,或者变成搞形式主义,令人怀疑。
这并不是说,农村酒席的安全问题,就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政府部门可把重点放在源头上,比如要求厨师持证上岗,打击制造问题散装白酒的三无小作坊;也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村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让他们知晓三无散装白酒的危害;也可以派人在聚餐现场帮助检查,但这种帮忙,不宜变成直接的“管控”。无论红白喜事,村民聚餐,肯定不想让人吃坏肚子,更不想闹出人命。如果平时宣传工作做到位,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善意帮忙,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想必大家也不会抗拒。
这个过程,就和移风易俗一样,有关部门不能不管,但需要润物细无声地管,所施之策需要更耐心、更友善、姿态更平等,而不是把村民当小孩。一上来又是备案又是检查的,是不是有效还未可知,首先就引发集体的反感,有反感就容易有抵抗,村民大可偷偷摸摸地搞,或者像前面说的,改变桌子的大小,把五桌变成四桌,或分开到几家摆席,到时不仅很难实现政策的初衷,还徒增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