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叶县  时期  APP  重点 

朱令去世不该是结束,嫌疑人孙某还在,她重启调查的要求应该支持

   日期:2023-12-26 09:24:3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7    评论:0    

原标题:朱令去世不该是结束,嫌疑人孙某还在,她重启调查的要求应该支持

朱令去世不该是结束,嫌疑人孙某还在,她重启调查的要求应该支持

2023年12月23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清华“铊中毒”受害者朱令去世。一时间网上对于这件陈年旧案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热潮。

在广大网友们的讨论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人——嫌疑人孙某。

尽管朱令的父亲已经公开发声,告诉记:“没感觉(正义缺席),很正常吧,医院也尽力抢救了。”

很多网友明显并不买账,对当年唯一一个被当成犯罪嫌疑人调查的孙某,再次兴起口伐笔诛的热潮。

当然,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网友对孙某的声讨,都是出于自身的正义感。网友的这份正义感对孙某来说,是否公平呢?

自朱令中毒案被媒体披露出来之后,孙某就一直处于被审判的位置,个人生活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早在2005年12月底,不堪舆论压力的孙某,就曾在天涯论坛发表过题为《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的文章,以她自己的角度,对朱令中毒案进行了阐述,并驳斥了一些针对她个人的“谣言”。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多看多了认定孙某就是凶手的分析,我们不妨来看看孙某本人对“铊中毒”事件的看法。

根据孙某的说法,朱令1994年年底开始得病,病因无法确定,她认为致使朱令终身残疾的原因,是“治疗不当”。

孙某说她本人早期也参加了一些救助朱令的活动,而被卷入朱令铊中毒案,是在朱令确诊铊中毒“两年后”。对于朱令的不幸遭遇,孙某本人也是“和千百万善良的人们一样,希望帮助朱令,并期望早日找出中毒的原因。”

1995年4月贝志诚等人在网络上向全世界求助的时候,由于收到了太多的回复邮件,一度翻译人手严重不足。孙某得知情况之后,还特意向老师报告,她本人也是参与翻译邮件的人之一。(后疑似被贝志诚否认)

孙某还在这篇文章中自称:“我是清白无辜的。我也是朱令案件的受害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朱令铊中毒案中,朱令受到的伤害是众所周知的,而孙某所受到的伤害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朱令失去的是智力和身体健康,以及美好灿烂的前程。而孙某呢?她失去的是对于一个人而言,最最重要的声誉。

古语有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一个人如果名誉破产,就算没病,迟早也会被人们的唾沫星子淹死的。

孙某就是因为受不了强烈的舆论压力,在2005年和2006年,两次发文为自己辩解,极力向世人证明她不是下毒害朱令的人。虽然发文取得的效果有限,但她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却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孙某2005年的发文中第一个问题点,就是朱令确诊铊中毒之后,公安部门调查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孙某的说法,1995年4月底朱令确诊铊中毒之后,清华大学保卫处和派出所了解情况时,她的同班同学、同系同学、同宿舍同学都被询问了,她本人只是被询问的人之一。孙某称在那次摸底性的询问之后,两年公安再没找过她。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孙某是本案唯一的嫌疑人,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办案人员都在干什么?

过了两年之后的1997年4月2日,正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孙某,被公安14处以“简单了解情况,只是换个地方”为由带走。

孙某称当时办案人员并没有任何证据,就让要求她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并在随后被突击审讯了她8个小时。经历这次审讯之后,孙某本来以为警方还会找她问一些问题,可是从那之后警方却再也没有找过她。对案情着急上火的不是警方,反而是孙某和她的家人。

对于着这件事,孙某在声明中的原话是“反而是我和我家人,上百次地催促公安机关,尽快依法办案,查明真相,还我清白”。更让孙某觉得不能理解的是,警方没有再找她询问情况,却在4、5月间找了她的室友询问情况。孙某说她的室友非常了解她的人品和性格,都向警方表示坚信她不是下毒的人。

在此期间,孙某的室友提出让办案人员“广泛调查”孙某的人品,却被办案人员反问:“这个要求谁提?你提,还是我提?”

孙某认为,调查人员这种态度“明显是带着有色眼镜进行调查”,让她觉得十分不满。孙某还为此写了书面材料,提交给了公安机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这个信息点非常重要。

朱令铊中毒事件出了这么多年以来,朱令的父母从来没有表示过对办案机关不满的言论。但孙某在这份声明中,无论是对办案人员的工作态度还是工作方式,很明显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就朱令中毒案迄今为止呈现的结果来看,至少孙某对警方直到案发两年后的1997年,才对她进行讯问的疑虑,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朱令被确诊是铊中毒之后,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被人为投毒了。(两次中毒,其中一次剂量足以致死)孙某作为朱令的同舍室友,且是当时至少官方层面极少数能公开接触铊试剂的人,为什么警方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不去找她询问情况呢?

这明显很不合理,对孙某也不公平,让她失去了自证清白的最佳时机。毕竟自证清白这种事情,越早开始,效果才越好嘛。

除了对警方的不满,孙某在声明中还表示了对清华大学的不满。在网上流传的各种分析中,有些人声称孙某是清华大学唯一一个能接触铊的学生。根据孙某的说法,清华大学当时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对铊这类的危险化学试剂管理非常混乱随意,不但化学系有铊,其他系也有铊。

孙某称,当时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包括铊试剂之类的危险品在“桌上一放就是好几年”,根本就没有人管。更可怕的是当时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还经常不锁门,不管哪个系的,是不是学生,都可以自由出入。

甚至于在发生朱令铊中毒这么严重的事件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清华大学都没有加强对这些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后来清华大学为什么,突然就加强对危险化学试剂的管理了呢?按孙某的说法,这还是她和她的哥哥出的力。

1997年4月,孙某为了自证清白,让她没有上过清华大学,也没有在清华大学工作过,对清华大学实验楼也不熟悉的哥哥,拿着一台家用摄像机,光天化日之下进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实验楼。

这位对清华大学实验楼不熟,跟清华大学也没有任何关系的哥哥,竟然成功混进了清华大学好几个实验室,还从其中一个实验室里,拿到了一瓶标着骷髅头的剧毒试剂,并且成功带到了实验楼外边。

这还不是一次两次,孙某的哥哥在那段时间里重复了好几次,从来没有遇到任何人询问或阻拦。

如果孙某此言当真,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陌生人,拿着摄像机,在存放有危险品的实验楼自由出入顺东西也就罢了,竟然来来去去好几次都没有人询问或阻拦,清华大学还有管理可言吗?

最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孙某称她本来想维护清华的形象,没有把录下的视频交给警方。

1997年5月5日下午4点,孙某和家人把她哥哥进出实验楼、顺出危险试剂的录像,放给了清华校党办看。

当时孙某希望以这个视频为证据,让清华出具一份书面证明,证明她不是唯一能够接触到铊的学生。让孙某没有想到的是,5月6号一大早清华就对实验室进行大整改,要求所有的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有毒的试剂该分类的分类,该落锁的落锁。

孙某看清华“不讲武德”,无奈之下,才把哥哥录下的录像提交给了警方,以此证明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能接触铊的学生。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至今都是万千学子们梦寐以求的梦中情校。如果孙某所言非虚的话,清华不但管理混乱,德不配位,还为了掩盖事实,“背刺”学生孙某,实在是让人困惑。

在孙某的声明当中,还提到了清华的另外一件事。孙某称1997年她毕业之后,清华大学以收到公安部门的通知为由,找她的家人谈话,说要缓发她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当孙某的家人到公安14处了解情况时,办案人员却告诉她的家人,他们根本没有听说过关于孙某学籍的事情,一位办案人员还告诉她的家人说:“警方只管破案,学籍管理是学校自己的事儿,和公安没关系,公安局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向学校发这样通知的,如果真打过电话,一定会有记录的,但是我们没查到任何记录。”

后来孙某的家人写信给清华校党委,要求清华把缓发她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通知,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她,并且要加盖公章。

孙某的家人多次找清华交涉,清华始终不肯给她发加盖公章的书面通知。在孙某和家人与清华交涉的过程中,甚至有一位清华党委的领导说:“你想让清华认错,是绝对不可能的!”

之后孙某和家人一直坚持,让清华要么给加盖公章的书面通知,要么就给孙某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双方一直僵持到9月29日,清华大学的系领导才通知孙某去领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从孙某声明当中,看不出清华大学有丝毫名校的风范,反而存在着种种细思极恐的问题。

在这篇声明的最后,孙某还曝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问题。

孙某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在调查朱令中毒案时,一些人(甚至有我尊重的师长)为了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不惜提供不实的情况……

朱令是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中的毒,这对清华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倘若真如孙某所言,清华的一些师长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都把罪责往她的身上推,清华还有什么师风师德可言?

除了这篇声明之外,2006年3月孙某还发布过一篇说明情况,并要求重新侦查的声明。

在这一次的声明中,孙某先是对公安部门表示了歉意,因为她和家人把一对音乐杯当成了窃听器。这个事情无关紧要,我们没必要在意。

重要的是孙某在这份声明的第二部分,明确向广大网友表示,她已经于2006年1月9日,向公安机关正式提交了书面申请,强烈要求公安机关采取公开透明办案方式,重新侦查朱令中毒案件,查明真相,给朱令家人一个交代、还她清白。

且不管这件事中别的是是非非,孙某这个要求是不是合理的?

既然是合理的,我们就应该支持。朱令虽然去世了,但孙某还活着,她以后的人生还不知道有多长呢,这件案子绝不能就这么算了。

早在2013年,孙某人在美国的时候,就有华人以她是朱令中毒案嫌疑人的由头,在美国的网上发起请愿,要求美国政府把她驱逐出境,还举报她以虚假婚姻的方式进入美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请愿和举报,孙某才离开美国去的澳大利亚。但背负着“下毒”之名,影响了孙某的生活,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如今的网络比2013年发达的多,朱令的去世引发了那么多网友的讨论,这一次对孙某的冲击,肯定不会比2013年那次小。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有人在网络上,曝光疑似孙某在澳大利亚的房产信息,而且她亲人的资料也被传的到处都是。

朱令中毒案过了这么多年,引发的舆论风波不降反升,这证明互联网至少不是完全没有记忆。

如果这件案子不查清,随着舆论的发酵,孙某在澳大利亚能不能安生很值得怀疑。即使孙某躲过这一轮风潮,下一次风潮何时兴起还是未知数,只要这件案子还没有查清,她就不得不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冲击。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不管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多么强大,也扛不住无边无际的攻击谩骂。要解决这个难题,只有如孙某所言“采取公开透明办案方式重新侦查朱令中毒案件,查明真相,给朱令家人一个交代、还我清白!”

况且以现实的角度来说,这个“清白”其实不止是孙某的,也是当年的办案人员和清华大学的。毕竟办案人员和清华大学虽然都说“尽力了”,可以迄今为止呈现出来的结果却不太符合。

为当年的办案人员的清白,为清华大学的清白,为孙某本人的“清白”,更为刚刚去世的朱令能够安息,求仁得仁,求锤得锤,管她是自证清白也好,露出马脚也罢,孙某“公开透明”重启调查的要求,应该得到舆论的支持。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