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一家亲,永远心连心。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可更替,始祖曼公,起于殷商,再有春秋吾离,东汉仲华,乃族史家谱三大先祖无疑。今既姓“邓”,同泽祖恩,共感祖德,关注“邓氏一家亲”。了解邓家事。
清明祭祖 邓府家酒 | 邓家祭祖 网上入口
新邓祠堂 落成入伙 | 家族基因 血脉情深
前段时间有幸读到邓泽环老师的文章《我所知道的邓国侯吾离陵发现过程》。敬佩老先生为邓氏宗族事业所做的无私奉献。但对吾离陵的认定,我有不同的观点。现将原文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邓县当时是比较有名的农业大县,1957年春季,县里组织深翻土地时,邓县城郊乡在城东南二三公里的麦田中央出现几个大土堆,人们走近一看,是几座坟墓(冢),其中一个最大。县里领导听说后立即查问,是谁家的坟墓,要立即迁走。当场人都说不知道,只听当地人说,此坟墓(冢)附近有个村庄叫吾离冢,该村赵姓人家从古到今有几十代人在此守墓,村庄名字也是以此冢命名的。当时县里立即上报南阳行署领导,要看看是历史上哪些名人之墓。行署领导安排南阳文教局核查落实,文教局就组织局文物专家组成考察组。
我的同班同学徐保清等人参加考察组。考察组来到邓县,在邓县文教局文物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到现场进行认真细致地勘察,走访附近的群众并查阅了《南阳府志》《邓州志》等历史资料。徐保清同考察组一起还回到母校开封师范学院请教历史系考古专家孙海波教授。孙海波教授让考察组查阅师院图书馆《春秋》《左传》《史记》等大量历史资料,最后,经过有关专家共同研究商量,认定为东周春秋时期邓国侯吾离墓。
文中没有提及有哪些专家是根据哪些关键证据来认定那个大土堆是吾离陵的。综合上述引用的内容来看归纳起来有两点:1、当地人说:此坟墓(冢)附近有个村庄叫吾离冢,该村赵姓人家从古到今有几十代人在此守墓,村庄名字也是以此冢命名的;2、根据《南阳府志》、《邓州志》、《春秋》、《左传》、《史记》相关记载。
此认定可靠吗?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古实证吗?查阅上文提到的《南阳府志》、《邓州志》、《春秋》、《左传》、《史记》可以查到有关吾离的记载,但均找不到吾离殁于邓州或葬在邓州的任何文献资料记载。
再看认定的第一点“当地人说”。根据当地人说就下定论,这恐怕不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应有的求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哦!至于说赵姓人家从古到今有几十代人在此守墓,这个说法靠谱么?从吾离到1957年,两千六百多年,有如此守墓者,却不见任何记载。翻遍《邓州志》、《南阳府志》却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再查阅邓州赵姓人家的来历: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赵普被罢相,以宰相、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出镇邓州,至公元988年,再度入相。期间,赵普的部分后裔已在邓州辖区内定居。一千六百多年后,吾离公看有赵姓人在此定居了,于是托梦叫他们帮他守墓?守了两百来年后,元朝统治者极端仇视汉人和南人,尤其仇视在宋朝当官为宦者的后人,对中原地区的人大肆屠杀。至使中原地还出现“百里无炊烟,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元人攻占邓州后,因人口被杀戮逃亡殆尽,二十年都不设制。看来这些赵姓守墓人这二十年只能躲藏在墓中吃土,否则没法生存更没法为吾离守墓了。哦,有人会说,那些人逃离此地几十年后又回到吾离冢附近继续为吾离守墓。吾离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会如此义无反顾不计报酬还为吾离守墓?如果有这等事,从元朝到现在八百多年了,官方居然没有丝毫的记载。存在这种可能不?
再看文中提到的五离冢或五女冢的传说。
被称作“五女冢”的墓葬,散见全国各地,各有传说。
1、浙江省湖州甪里村
浙江省甪里村有五女冢,据称南宋郑士昌为避兵祸,将女儿们藏于假墓中,不料出口意外被封,五女皆死……
2、宁夏三水县
三水县志[康熙]四卷(清)林逢泰修;(清)...刻本 清康熙十六年[1677]59页
五女冢与第五氏墓相比,元祐间碑文在其冢内,未审何故也
3、安徽省虹县
泗虹合志[光绪]十九卷(清)方瑞兰修;(清...刻本 清光绪十四年[1888]北京图书馆76页
五女塚在城西姓氏未詳相傳五女家貧親死無以葬共負土成塚凌夢暘詩誰家五女築高墳短碣無名汴水濱愧煞鬚眉男子輩一抔何以報雙親
4、安徽省石梁县
大清一统志[康熙]三百五十六卷(清)蒋...木活字本 清道光九年[1849]阳湖薛子瑜4684页
五女冢在石梁縣東四十里州志五女者齊梁時人失其姓氏寇攻其宅五女盡自缢死
5、河北任丘市
大名府志[正德]十卷(明)石禄修;(明)唐...刻本 明正德元年[1506]375页
五女塚在颛顼城北二里五塚东西行列相传为帝之嫔妃也
6、河北省肃宁县
河北省肃宁县的五女墓出现较晚,据称清代一家庭中五名少女为豪富逼迫,集体自缢。
7、山东省汶上县
汶上县志[万历]八卷(明)栗可仕修;(明)...刻本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西泠闻元炅124页
五女塚在縣西北相傳昔有富翁無子生五女各贅婿翁夫婦相繼謝世五女痛其父母無兒罄貲營建五塚同具衣裳夜密葬之使人莫知其處以上三者皆疑塚故附於末
8、山东省长山县
长山县志[嘉庆]十六卷首一卷(清)倪企...刻本 清嘉庆六年[1801]北京图书馆56页
五女塚在苑城店北爨爨五阜相望土人傳某王有五女而無子五女共矢養親不嫁並葬于此
9、山东省诸城县
诸城县志[乾隆]四十六卷(清)宫懋让修;...刻本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155页
普庆乡有青墟冢新伏社有四主冢五女冢
10、陕西省大荔县
同州府志[咸丰]三十四卷首二卷(清)李...刻本 清咸丰二年[1852]北京图书馆968页
同州府地处陕西省东部,府治大荔(今陕西省大荔县)华州志武平故城在州东十七里,逶迤邱阜,俗讹为五女冢
11、陕西省富平县
富平县志[乾隆]八卷(清)吴六鳌修;(清)...刻本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北京图书馆72页
五女冢附在县东北世传洪武中五女遇红巾贼皆自杀有司奏勅命筑塚旌之
12、陕西省临潼县
临潼县志[乾隆]九卷(清)史传远纂修铅印本 民国十一年[1922]西安含章书局135页
又廣陽鎭古塚十一鎭東相邨堡西一御寶屯南一鎭東南老寨堡東一鎭西李喬寨北一李喬寨東北五相聯如貫珠俗呼五女塚
13、陕西省渭南县
渭南县志[雍正]十五卷(清)岳冠华纂修刻本 清雍正十年[1732]北京图书馆476页五女塚在秦村西北故老相傳謂父母生五女無子五女誓不嫁願事之及父母殁五女竟不嫁相繼終於家里人賢之因其葬也封爲巨塚以風鄉人因名五女塚
14、陕西省兴平市
兴平县志[乾隆]二十五卷(清)顾声雷修;...刻本 清光绪二年[1876]115页
五女冢舊志在縣東一里秦惠王欲圖蜀先㠯五女魄之蜀有神張仲子者愍宗國之衰化爲儒士諫蜀主不聽命費氏五丁迎之仲子爲大蟒穴終南山中五女至蟒動石墜五女死惠王迎葬之;案任昉述異記云秦惠王獻五美女於蜀王王遣五丁迎女廼見大地入山穴中五丁曳地山崩五女上山遂化爲石不知舊志所祖又何書也又案通志整屋扶風各有四女冢渭南三水各有五女冢;裒城洋永壽各有七女冢土人沿諞不足深考今此冢毗連者有六亦不止五冢也
15、河南省滑县
重修滑县志二十卷首一卷马子宽修;王蒲...铅印本 民国二十一年[1932]北京图书馆172页
漢·五女塚卽淳于意墓,乾隆丁丑《滑縣志》五女塚在廢臨河縣西北三十里,漢太倉令淳于意無子有女五意卒,五女葬於此塚高五丈案史記列傳太倉公者齊太倉令臨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傳黃帝扁鵲之脈書爲人治病決死生多驗然左右行遊諸侯不以家爲家故丁丑志云意卒五女葬於此因名五女塚
16、河南省洛阳县
洛阳县志[嘉庆]六十卷(清)魏襄修;(清)...刻本 清嘉庆十八年[1813]北京图书馆133页
滹沱村太后廟白家營興都營龍池溝延秋鎭有集杜村保二里昔杜康宅在洛陽城西臯所謂杜康村也內有西窑塚頭村金谷園卽石崇别墅張家嶺董家村車院頭西陡溝土門柏樹溝南河崖五女塚草塲村
17、河南省渑池县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张村镇苏秦村五女冢。清乾隆十一年编纂的《渑池县志》卷二十中记载:“苏秦五女冢在治西二十里苏秦村。”另外,该卷还记载:“乃今渑亦有苏秦村并其五女之冢,或为苏秦之别业欤?”可见,被当地人称为五女古堆的五女冢,其传说流传已有很长时间。
18、河南省上蔡县
上蔡县志[康熙]十五卷(清)杨廷望修;(清)...刻本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北京图书馆94页五女冢在县东南二里许
19、河南省太康县
太康县志[道光]八卷(清)戴凤翔修;(清)...刻本 清道光八年[1828]640页
道傍五女,師尙詔冦太康五女死道傍失姓氏稱五女塚。郭顯忠,邑人:烽火縱横遍野村,道傍枯骨幾黃昏,荒雲落日迷歸路,彤管遺編洒淚痕,莫笑紅顏埋草莽,争如白璧照乾坤,獨憐抔士無人問,剩有淸風慰爾魂
20、河南省淅川县
河南淅川县厚坡镇卢嘴村“五女冢”。这是东汉冠军侯窦宪墓葬,古河南通志有详细记载。窦宪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后专权跋扈被流放其封地冠军县,再后来在这里被汉和帝赐死,葬在封地西南二十里。世人称“忤逆冢”,以讹传讹,被今人叫做五女冢。另注:厚坡镇原属邓州管辖,1972年划归淅川县。
21、河南省新密市
密县志 二十卷 汪忠修;吕林钟,阎凤舞纂铅印本 民国十三年[1924]北京图书馆116页
五女冢在北召村西南里许,相传明季兵乱,其父欲去,以女为难,五女遂相缢自尽,以速父之行,惜姓氏不可考矣。
22、河南省许昌县
许昌县志 二十卷王秀文等修,张庭馥等纂石印本 民国十三年[1924] 宝兰斋87页
五女塚舊志在城東四十里相傳齊梁時有五女避亂兵不受辱而死因葬焉並立其祠;五女冢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在县(许田县,治所在今许田村)在縣南二十里,曹操殺皇后伏氏并姊妹四人葬於此
河南许昌建安区五女店镇五女冢。出许昌城向东约18公里,就到了建安区五女店镇。在古代,这里是官道上的重要驿站。交通便利,经济繁盛,天南地北的客人络绎不绝。当时,官道旁有五座连绵的高冢,名叫五女冢。冢旁立有一座五女祠。来到五女店的客人,免不了询问一下五女冢的由来。作为集体墓葬,决定了五女死亡的方式非同寻常。她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又为什么而牺牲呢?1、唐代说:李昼夜行,遇到了五个女鬼;2、宋代说:皇后伏氏并姊妹四人葬在这里;3、明代说:战乱中避免受辱,五女自杀;4、清代说:家无男丁,五女尽孝后自缢。
全国共有二十几处叫“五女冢”的地方,其中浙江一处、宁夏一处、安徽两处、河北两处、山东三处、陕西五处、河南最多,有八处。令人惊奇的是:独不见有河南邓州东南八里王村“五女冢”或“五离冢”的记载。不知邓州东南这个“五女冢”是何时开始有传说的,难道是发现那几个大土堆后?
翻阅一下《邓州志》中关于“塚墓”的记载:穰侯塚,州城东门秦丞相魏冉墓;马武塚,州小东门外溪阳虚侯马武墓;五塚,州东南五十里豉母塚。
找遍《邓州志》塚墓中东南方向及其他任何方向,均未见到有“五女冢”、“吾离冢”或“吾离陵”的任何记载。哪怕是疑冢的记载都没有一个。有的专家根据当地人说的“五女冢”既而讹为“吾离冢”也算是音近了。
吾离有没有可能葬在邓州东南两公里处呢?如果邓州东南不属于古邓国的地盘,那么吾离葬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西周中期器《井南白簋》铭:井南白(伯)乍(作)䣚季好尊簋,其迈(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考(孝)。
䣚:读lóu或lú,1、《说文》南阳穰乡;2、《说文》凡国都郡县姓氏皆从邑,婁作䣚;3、《龙龛手鉴》 四卷(辽)释行均撰,影印本,第352页,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上载“落侯反古国也”。
从以上出土文物的铭文可以知道西周中期在穰(现邓州市)有一个古国——䣚国。也就是说西周中期时邓国与䣚国是并列的诸侯国。䣚国何时被何人所灭没有具体的文献资料记载。西周晚期时周宣王在南阳封了申国和吕国。吕国位于白河东西两岸,西岸位置就是大约现在邓州的地方。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过邓,灭了申国顺道灭了吕国。【个人推测:古穰国(芈姓)可能就是这个时候起源的,属于楚国的附属国。】这时的邓州属于楚国的地盘。《邓州城市网》里《邓州重修月牙池记》写道:
春秋战国时期穰邑(今邓州市区)为楚国别都。楚文王为其妾“桃花夫人”在邓州城区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建了桃花洞。
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因嫁于息国(今河南息县)又称息妫,后楚文王以武力得之。因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她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熊艰(楚堵敖,生于前683年,死于前672年,前676年至前672年在位)和熊恽(楚成王)。三年的时间,楚文王费尽心力,得到一个木头美人,楚文王非常郁闷。一直追问息妫,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吗?在楚文王的追问下,息妫的回答不过一句:一女二夫,有什么开心的,我能做的,只是不说话。从这些记录来看,楚文王为桃花夫人建造紫金山、凿建桃花洞是有可能的事。那么这个紫金山建造的时间至少是楚文王死前三年以前。楚文王死于公元前677年,这个紫金山至少是公元前680年之前修造的。邓国被楚文王灭掉是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没有灭掉邓国之前不可能在邓国的地盘上修建紫金山。由此也可证明,古邓国的地域不包括邓州主城区。那么吾离死后也不可能葬在邓国地域之外的邓州城东南三公里的八里王村。
古邓国的区域具体包括哪些地方呢?首先没有争议的是:周朝邓国的都城是湖北襄阳邓城,这是国务院二○○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认定的:一、古遗址(共计220处),序号“161”,编号“I-161”,名称“邓国故址”,时代“周”,地址“湖北省襄樊市”。根据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墓葬考古等综合推断的。这是国家权威认定,毋庸置疑。公认的邓国南界是汉水,东界是白河。西界邻谷国。北界到底在哪里?根据夏商周封国的范围,公百里、侯七十里、伯子男五十里。先商被夏朝封爵时为侯爵,七十里。商王武丁封季父曼公时最高封为公爵,即一百里。查阅相关资料夏商周时长度单位里的长短并不统一。最多时550米为一里,最少时415米为一里。从襄阳汉水到邓州城147里。也就是说邓国范围最多北界到达邓州市构林镇一带。换句话说邓州市的南边有一部分可能属于古邓国,邓州的大部分区域包括邓州主城区并不属于古邓国的地盘。
下图是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春秋地图截录:
从另外一些中国古代地图也可大致判断出邓国北边的疆界。下图是《春秋早期地图》公元前722年时的诸侯国地图。
烝民,疑为“烝野”后来称为“新野”。
邓州市构林镇与新野县城纬度相差不多。前面推断的邓国北界在邓州市构林镇一带与此图是相一致的。
在邓州市人民政府官网《走近邓州·历史沿革》中“远古至秦代”里写道: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邓县(辖今构林以南)”这句话也印证了古邓国的北界就是构林。
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之事。此时邓国国君称为“伯”,爵位有可能降低了,那么邓国的地盘不减少就是万福了,绝对不可能增加。
《邓氏简史:【第一章】邓氏之由来》中写道:
邓城城址的存在为邓国都城找到了实体依据,学术界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周代邓国自西周早期就位于南阳盆地南部,直至灭亡时,其区位没有大的变化,且至少在春秋早期就定都于今襄樊邓城城址。
没有文献资料记载邓国所辖区域发生过大的变化。而有人在《邓姓寻根去邓州》中却说“西周末時,周王朝衰落,遷周王舅申及呂二國到鄧國北部,割鄧國北土給申呂二國,鄧國被降為侯國,轄境變小。”迁申吕二国到南阳盆地的是周宣王,那时的西周并不衰落,史学家称为“宣王中兴”。如果真的衰落,敢割大地盘的邓国土地给申吕二国,假设邓国地盘大到另外加申国加吕国的话,这么大的邓国造周王朝的反,周王朝不是自己找死么?实际上迁封的吕国的地盘可能是䣚国的地盘。而申国的地盘可能是鄂国(噩国)的地盘。在南阳宛城考古发现了鄂国存在的证据。可能是周宣王或其父周厉王赶走了鄂国,周宣王迁来了申国。
南宋《路史·后纪》记载:“初,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曼,曰曼侯。有曼氏;优、邓,其出也。”这个曼是邑名或国名。商朝时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从父辈那儿继承下来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多以封地名、官名为氏名。显然曼公这个曼是以地名为氏,并不是商王武丁赐予的姓。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邓氏血缘远祖曼公也与少昊氏金天氏的儿子曼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商汤是子姓,因此曼公是子姓曼氏,邓氏族人将其尊称为曼公。由于曼公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所以邓姓族人又尊称曼公为曼季公。商王武丁灭了夏朝邓国后改封曼季公到这个邓国,曼季公就成了殷商邓国第一任国君。目前没有发现襄阳邓城之外有殷商邓国存在过两百来年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据,那么很大可能性殷商邓国从建国到被楚文王灭掉都在襄阳汉水到邓州市构林镇一带区域。
河南邓州“邓国春秋园”里吾离陵介绍中写到“殷商邓国第十九位邓侯,邓姓十九世祖邓国侯吾离”。
吾离为邓姓十九世祖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众所周知,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子孙以国为氏。史称邓姓正宗。这个时候祁侯子孙才开始姓邓。祁侯可尊为邓姓始祖。那么祁侯是谁?据我考证:邓祁侯就是吾离公(详见本人拙作《邓祁侯就是吾离公的考证》)。说吾离为邓姓十九世祖是因为尊曼公为邓姓始祖,吾离算第十九世祖。曼公能称为邓姓始祖么?不能!曼公是子姓曼氏邓国侯,他根本不姓邓,也不是邓氏,他只是邓国侯。如果你要说邓姓这个邓就是来源于邓国侯这个邓啊!这个来历不假,但请注意,曼公做第一任邓国侯时,这个“邓”根本没有姓氏的含义,它只是国名。邓国被灭后,祁侯子孙以国为氏,这个时候的“邓”字才有了姓氏的含义。
这个介绍中的第二个错误是:假定吾离是邓姓十九世祖的说法是正确的,如果吾离是邓国第十九位邓国侯,那么他就不可能是邓姓十九世祖;反之,如果吾离是邓姓十九世祖,那么他就不可能是邓国第十九位邓国侯。
纵观中国历史从夏朝至清朝四千多年来,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做到每一位继任君主都是血缘关系的下一代人。即使短暂的秦朝,14年,三位帝王(子婴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为秦王),子婴到底是秦二世胡亥的兄还兄之子,还存在争议。因此这三位帝王是三代还是两代尚存争议。十几年的王朝不说了,上百年的王朝中就找不出每位帝王各是一代人的例子。
朝代 |
年数 |
帝王数量 |
血缘世系代数 |
夏 |
约470年 |
17 |
14 |
商 |
约554年 |
31 |
17 |
西周 |
276年 |
12 |
11 |
东周 |
514年 |
27 |
21 |
秦 |
14年 |
3 |
3?2 |
西汉 |
210年 |
12 |
9 |
东汉 |
195年 |
14 |
8 |
西晋 |
51年 |
4 |
3 |
东晋 |
103年 |
11 |
4 |
隋 |
37年 |
6 |
4 |
唐 |
289年 |
21 |
13 |
宋 |
319年 |
18 |
13 |
元 |
98年 |
11 |
6 |
明 |
276 |
16 |
12 |
清 |
267 |
10 |
9 |
再看诸侯国。
诸侯国 |
年数 |
君主数 |
血缘世系代数 |
楚国 |
892 |
46 |
32 |
郑国 |
431 |
23 |
15 |
鲁国 |
788 |
36 |
25 |
齐国 |
655 |
32 |
20 |
曹国 |
567 |
27 |
20 |
吴国 |
527 |
25 |
21 |
宋国 |
829 |
34 |
25 |
卫国 |
908 |
44 |
30 |
许国 |
570 |
20 |
18 |
吕国 |
660 |
32 |
20 |
燕国 |
822 |
45 |
39 |
齐国:田齐不含姜齐。
诸侯国更不存在每位君主都各是一代人的情况。因为殷商之前兄终弟及是普遍现象。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才开始的。
同为诸侯国,邓国特殊些?玉皇大帝给他安排了的,下任君主都是上任君主的儿子或侄子,所以十九位邓国侯就是血缘关系的十九人。玉皇大帝很眷顾古邓国啊!玉皇大帝姓邓?据说玉皇大帝姓张。人称张百忍,名为张友人。
再看穰县是如何变成邓州的?
楚文王灭掉邓国后,将邓国变成了邓县,楚国灭掉很多国家后都设置为县,如申县、息县等。从1974年湖北襄阳县山湾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的文物《邓公乘鼎》和《邓尹疾鼎》,邓县县公名为乘,邓县县尹名为疾,都表明此时的邓为县。。邓县这个名称一直用到公元535年。公元535年西魏置安养县。从此代表古邓国区域的邓县退出了历史舞台。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穰县(治所在今邓州内城东南隅)。新莽时期,穰县易名农穰。东汉初复。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荆州为邓州(治所在穰县),始有邓州之名。当时的隋文帝应该是认为荆州之名没邓州之名响亮,且当时也没有了与邓相关的县名或郡名或州名,所以用了邓州之名。殊不知邓州之名一用,给后人造成了错觉,以为邓国就在穰县。实际上西魏之前的邓县与穰县是并列的两个县,他们互不隶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邓州,改为南阳郡(治所仍为穰县)。唐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复为邓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废穰县为邓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公元1988年改邓县为邓州。
古邓国区域的邓县与穰县并存了几百年,互不隶属。
如果西魏没有置安养县,古邓县之名一直沿用的话,如果隋文帝没有改荆州为邓州的话,穰县就没有机会改为邓州、也没有机会改为邓县,那么如今的邓州就会一直叫穰县或穰州。也就没机会给有的人故意误导邓氏族人认为古邓国就是现在的邓州了。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是有记忆的。况且有很多历史资料是可查的,出土文物也会表明历史真相。有些人不顾历史实际,故意混淆视听,不只是学术不精,而是学术不端了。
综上所述:古邓国南界汉水,东界白河,西界谷国,北界邓州市构林镇。构林镇以北(含邓州市主城区)不属于古邓国的地盘,因此邓州市东南两三公里的八里王村不存在吾离陵。
欢迎大家理性探讨,微信号mike068068。
2023年11月1日于四川蓬安
【邓太乙公】太乙志 | 邓禹 字仲华
【邓氏会歌&邓氏颂】唱邓氏精神
【邓氏起航联谊联商】邓氏宗亲会
【如为南阳邓 实是新野人】新野行
【邓氏宗祠】广东省最豪的华宗祠
【邓氏大片璀璨绽放】邓氏宣传片
戳这里,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