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毕节:壮大农业经营“新主体”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日期:2023-12-29 19:02:4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毕节:壮大农业经营“新主体”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仲冬时节,行走在乌蒙山区,各类特色产业星罗棋布,农业经营主体们各显身手上演着增收“好戏”。

在黔西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肥硕的小香菇长势喜人,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伞”;在七星关区花贵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哞哞“欢唱”,奏响富民曲;在百里杜鹃沙厂乡高锋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中药材不仅鼓了腰包,还成了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剂良方”……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近年来,毕节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力量,有力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促增收

大方是我国天麻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天麻之乡”。近期,贵州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里的天麻进入最后采收期,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用锄头采挖。

“采挖出来的天麻我们选除留种用的外,其余全部加工成干天麻、天麻粉、天麻咀嚼片、天麻汤包等产品销售。”贵州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平告诉记者,“今年整个收获季,基地聘用了周边4个乡镇近200位村民务工增收。”

除了带动就近就业务工,深耕大方天麻多年的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还以“公司+公司” “公司+种植大户”等方式,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推广仿野生天麻种植13000多亩,带动16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农业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通过产销对接、技术帮扶、提供就业、生产要素入股等多元化的方式,与农民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不同节点参与产业链共建,实现收益共享。

地还是那些地,但有了农业龙头企业来经营,效益直接翻倍。同时,他们还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价值链,并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农村产业整体规模效益,有力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在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个个黄澄澄的南瓜被现代化设备“吃进肚中”,变成出口韩国的南瓜干。

“今年出口订单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预计要一直要生产到春节去。”织金县农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爱生告诉记者,公司不仅将织金小南瓜做成了跨国大买卖,还带动当地2万多户、8万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目前,毕节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23家、市级339家。

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有干劲

农民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如何更好地搭起这座“过河桥”?纳雍县鬃岭镇祠堂边社区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出的答案是找准市场定位、做好产销对接。

12月27日,经历了持续低温的祠堂边社区气温终于回升,趁着暖阳,社区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李隆权正带领务工村民们将锯末、泥土、木材、蜜环菌混合装袋,“这个叫‘袋装麻’,合作社明年准备种植10万袋,装好袋后,放置2至4月发出菌丝就可以放入种子种植了。”

2020年以来,以党支部为引领,祠堂边社区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高海拔、多云雾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了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茶叶和天麻两大产业,鼓励社员通过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并和多家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将茶叶、天麻销往全国各地,每年让229户社员户均增收3000元。

记者采访发现,相对于小农户的一家一户经营,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后,一改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现象,让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并通过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共同增收,鼓起了腰包和干劲。

威宁自治县谊朋永兴荞制品专业合作社加工的苦荞制品,畅销省内外,苦荞变成农户致富增收的“宝贝”。

“一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苦荞卖出好价钱让合作成员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戴永菊说,“明年再加把劲,把咱这合作社办得更红火。”

据毕节市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顾国介绍,近些年,毕节围绕马铃薯、蔬菜、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生态畜牧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社,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发展局面。目前,毕节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51家。

家庭农场撑起新农人的乡村梦

上午,亲手采摘鲜美的瓜果蔬菜,体验农事活动;中午,吃上一顿接地气的农家饭;下午,到鱼塘钓鱼,参观特色养殖,亲手饲喂家禽……眼下,占地500余亩的金沙县佳柱家庭农场人气十足。

以生态为基,2021年,退役军人宋华国返乡创办了集种养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2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农场美、农家富的生态发展之路,并于2022年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我的梦想就是把农场打造成一个花园式的生态有机农场,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体验丰富的农耕文化,吃到健康绿色的农家菜。” 站在田埂上,宋华国深情地望着一手打造出的农场,眼中满是希望。

近年来,毕节市把家庭农场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人才兴办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今年 42岁的符志永是土生土长的黔西市绿化乡四方井村人,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听从家乡号召,返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志永种养殖家庭农场,发展林下养殖和韭菜种植。

“农场今年种了160亩韭菜,林下养殖了2000余只鸡、鸭、鹅,目前带来的收入70余万。”更让符志永高兴的是,农场今年还带动了10余户农户参与韭菜种植,户均增收1万余元。

有别于传统承包户的自给自足,现在的家庭农场主有学历、有技能、懂经营,他们为乡亲们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成为兴农路上的“新农人”。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正在为毕节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目前,毕节市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4890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239家,其中,省级166家。

头雁领飞,群雁伴飞,众雁齐飞。接下来,毕节市将持续实施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集聚发展要素,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王星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