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亮亮丽君的启示:当买房不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

   日期:2023-12-30 11:46:3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亮亮丽君的启示:当买房不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

文|张丰

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个高薪工作,在大城市买房安家,是很多年轻人的奋斗模板。哪怕掏空家里六个钱包,背上高额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房子还是要买。在世人眼里,房子不仅是阶层跃迁的象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是留在大城市打拼的终极意义。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骤变,过去这一根深蒂固的向上路径,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哲学家西美尔说,金钱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类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那么,耗费了一个家庭大半辈子积蓄的房子,能不能成为人最终的归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亮亮丽君的故事说起。

1.

2023年,郑州小夫妻亮亮和丽君的遭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可以代表2023年相当一部分人:为自己的房子进行维权,也为自己的梦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看到一个帖子讲述腾讯几名离职员工的故事。有一位离职后回郑州首付百万买房,那是他在鹅厂的全部积蓄,但是很不幸,他的房子也烂尾了。他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内容是监督那个楼盘的施工。

亮亮和丽君也是如此,在知道自己房子烂尾后,租房在附近居住。这样,就可以每天去看一下工地,到底有没有动静。

在停工之前,他们周末也经常骑车去楼盘,拍下照片和视频。那时的丽君最动人,因为“眼里有光”,其实这“光”就是对未来的希望。

过去20年,中国城市中有无数像亮亮和丽君一样的年轻人,贷款买房,经常去工地看“楼盘的增长”。在建楼盘毫无美感可言,但因为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梦,让这样的场景有了丰富的内涵。

有好几次,我在楼下小面馆碰到聊天的年轻夫妻,他们大声谈论自己的房子和装修,一脸幸福。他们和亮亮丽君没有区别,只不过没有拍视频记录罢了。

2006年前后,我读到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讲述“房奴”在上海的生活。现在还记得细节,主人公买房后,每天选择在单位上卫生间,这样就可以节约卫生纸。当时的报道是第一人称,对这种生活不乏自嘲,但是在今天看,“他”无疑是人生赢家。

如今随着不少房企陷入困境,这个把“房子”和人生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梦,已经出现了裂痕。这就是亮亮和丽君故事的大背景。他们几乎是“赤裸”的房奴,把一切都献给了房子。两人每月收入加起来9000,房贷就要6500。扣掉租房的钱,每个月几乎不剩下什么。

他们的眼中越是有光,越是“无辜”,这个梦的破灭就越让人心疼。他们是聪明的年轻人,在拍视频记录自己遭遇的过程中,醒悟到这是一种新的工作,“新媒体”,他们有了自己的粉丝,也可以有一些收入。这种醒悟也有疼痛:在把自己的悲惨展示给世界的时候,那一点流量收入真的能够抚平内心的伤痕吗?

尽管亮亮丽君的故事出现转机,房子不再烂尾、明年可以交付,曾一度打算回老家,后来又决定留在郑州创业,眼睛里消失的光也回来了,对未来重新有了期待。但他们的“劫后逢生”,并不普遍,很难让网友们感到治愈,那个直击灵魂的疑问仍没有散去,那便是——

在大城市买房,还能作为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尺”吗?

2

亮亮丽君之前说要离开郑州,之所以引发那么大的共鸣,是因为在众人眼里,这相当于一代青年的“败退宣言”:尽管倾其所有,年轻人还是很难在大城市立足,只有选择回老家。

媒体报道,今年不少毕业生选择回老家考公务员,他们直接选择放弃在大城市的尝试,退回县城过安稳的生活。更有甚者,有人迁居鹤岗,花几万块买下一套房子,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实验。

在公开报道中,这些“逃至”鹤岗的年轻人,花不多的本金开个小店,或做点轻松的兼职,月入两三千元,只能维持基本的开销。什么时候上班,工作时间多长,全由自己,不花心思,不费精力。不工作的时间,大多待在房子里自娱自乐,累了就睡觉。他们中有人说,拿到房子的那一刻,感觉生命从此就自由了,在开销不大的情况下,“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了”。

如果说传统观念中的成功,全系于“在城市买房安家、实现阶层跃迁”,这些在鹤岗的年轻人,则要反其道而行之,不再依赖外界的认可,拒绝对外输出自我价值。看上去,这是一种肆意潇洒、充满叛逆精神的活法。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被压抑的恐惧和欲望,再度浮现出来。有人靠听博主唱歌,舒缓孤寂和不安,有人则喝下一打打的啤酒,醉了就睡。

虽然告别了内卷,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并未停歇,有人想通过拥有金钱,让自己变美,去各地旅行。有人则是考虑到养老,不想以后“一个人死在房间里,无人发觉”。有人躺平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还是很依恋外面的舞台,又打包离开。

这些年轻人以为房子能给自己一个世外桃源,不惜为了买房而买房,根本不考虑自己和所在城市的关系。他们购买的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房产——在最初有房的“安全感”之后,却有更大的困惑或者荒谬感。房子终究无法填补个人内心的空虚,融化对不确定的恐惧,更无法满足人蠢蠢欲动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

3.

无论是为买房倾其所有、搭上未来亮亮丽君们,还是去鹤岗安家的年轻人,都要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买房”不能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尺,“房子”不再能给人安全感,年轻人真正的安全感,应该来自何方?

这样讲,并不是为了控诉高房价,或者主张房地产“原罪”论,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房价上涨也会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一个时刻,大部分年轻人不可能在大城市买房。看一下东京或者纽约,即便是东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也很少会梦想“买房”。

尽管有点阿Q式的无奈,但是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或许到了跟自己和解的时候了:如果真的买不起房,干脆就不买了。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这样的路。他们租房,但是却可能拥有一个“更自由的自己”。

我更好奇那些985大学毕业回老家考公务员的年轻人。他们是特别一代,仅仅在大城市读4年或者7年书,生活在校园,甚至谈不上在那里真正生活过,就又回到了家乡。在内心中,他们或许并没有真正“离开过”故土,但是,这为什么就不能作为一个年轻人的选择项呢?

在大城市买房立足,和高考要考名校一样,都是某种单一“成功观”的体现。而如果我们承认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目标,本来就可以多元化,或许就能够释然——并不一定要考好成绩,甚至不一定需要去考试。和自己和解,或许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开始,也是走出“自己的路”的第一步。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