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明区紧扣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农村“五治”为载体,持续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和治风工作,着力补齐短板弱项,解决好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改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宜居宜业、乡风文明。
大力治房,坚持做好“清、建、管、用”
南明区以“治房”为抓手,全面摸清全区闲置农房底数,积极探索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南明区已盘活利用闲置农房22幢,吸纳社会资本2300万元,带动62户农户就业,增加农户收入440万元,村集体增收逾326.43万元;
永乐乡积极推动2023年宜居农房改造建设项目,对乡主干道及村主干道附近300户村民的农房进行提升改造,用“改旧貌、精提升”持续擦亮乡村底色;
区自然资源局在永乐乡举行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仪式,为永乐乡5个村325户村民颁发325宗农村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至此永乐乡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1736宗;
……
“土房子”摇身变成“金屋子”,“光坝子”变成“美院子”,南明区扎实推进“治房”,乡村特色风貌得到全面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不断增强。
精准治水,大力推进“三水共治”
“不仅用水更方便了,村里环境也大变样,再也不见污水乱排了,来农家乐吃饭的客人都夸我们村环境美、生态好。”南明区永乐乡干井村村民陈发森高兴地说。
近年来,南明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建线”“守线”并行,多措并举推动水环境治理,使全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农村饮水方面,辖区三个乡均已进入城市供水一体化体系,针对红岩村晒田坝饮用水管网跑冒漏滴的情况,筹措资金近百万元实施人居饮水提升工程并已开工;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面,通过不定期巡查、调阅卫星图片等手段,常态化对黑臭水体开展动态排查,确保动态清零,辖区涉及的3处农村黑臭水体点位,均已完成整治;
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通过多渠道申请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在永乐乡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11座(已完成9座),多户联建污水处理系统20套(全部开工建设),在后巢乡建成污水收集主、支管网2万余米,科学推进辖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确保辖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
闭环治垃圾,扎实推进源头分类减量
“拿了一些打包好的可回收物来兑换生活用品,今天兑了一瓶菜籽油。”永乐乡干井村村民杨长英说,现在推进垃圾回收,大家参与度很高,环境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破解垃圾治理难题,推进垃圾分类是关键。
在推进农村“治垃圾”工作中,南明区规范设置分类垃圾桶1390个,满足村民日常垃圾投放需求;通过制作短视频播放、微信打卡分类投、开展小手牵大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对永乐乡垃圾转运站中转站(出乡分拣点)进行升级改造,配备垃圾收运车、餐厨垃圾密闭收集车,实现分类收运全覆盖。
此外,在16个村实施农村清洁整治行动。目前,已清理垃圾200余吨、清理野广告、庭院等760余处,有力维护了乡域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长效治厕,有效解决小厕所、大民生难题
提升改造农村户厕56个、新建农村公厕1座、谋划实施生态公厕项目3座,扎实开展“改厕”提质工作;
在永乐乡实施农村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干井村、刘家坪村、羊角村现有公厕将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有效化利用;
制定改厕专项监督检查方案,对历年来实施的改厕户厕进行回头看,对虚假改厕、不科学改厕以及其他问题发现一起整改一起,制定农村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指导意见、农村公厕长效管理办法等,明确管护主体,加强管理维护,确保辖区内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效果持续长效;
……
小厕所,大民生。南明区始终立足群众需求,扎实开展好治厕工作,持续巩固提升农村“治厕”成果,不断刷新群众生活便捷指数和城市文明指数。
齐力治风,推进移风易俗促文明
南明区大力推进“治风”,着力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具体工作中,南明区积极推进落实执事人员“双报备”,持续执行“3515”标准,用好“红黑榜”“两书一约一会”制度,强化宣传引导,淳化家风民风社风。目前,已建立全区193个村(居)红白理事会,同步完善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实施细则等工作。
同时,紧密结合文明村寨建设,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统筹抓好村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组织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参与志愿者10000余人、受益群众80000余人,不断提升淳化家风民风社风。
随着农村“五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南明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呈现出了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许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