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新模式”开启,最终倒下的未必会是乌克兰
以乌克兰军队2023年12月26日袭击克里米亚港口、“瘫痪”俄黑海舰队“新切尔卡斯克”号大型登陆舰为“标志”,俄乌战争突然就进入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互攻”模式。
一,“报复”和“反报复”自然形成了“互攻”模式
2023年12月26日,夏季反攻已经失败、战场态势再次被动的乌克兰军队突然对俄控克里米亚港口和俄军基地发动了一场具有战役特点的袭击,导致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新切尔卡斯克”号大型登陆舰遭受“重创”。
2023年12月29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全境发起了自俄乌冲突爆发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报复性”袭击。导致乌克兰多地、多处基础设施受损,亦有平民伤亡。对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誓要将战火“引入俄罗斯境内”。
2023年12月30日,乌克兰军队对别尔哥罗德等俄罗斯境内目标发动了规模性袭击,以报复俄罗斯对乌克兰全境和基础设施的轰炸,也造成了俄罗斯境内基础设施的受损和人员伤亡。于是,俄罗斯不得不继续“报复”。
从年尾到年初的这些天里,俄乌双方的“报复性”袭击已经持续多轮,且丝毫没有“暂停”的意思。直白地说,这种模式仍将会继续,因为双方都已经没有“退路”。几乎可以肯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之模式会持续这个“冬季”。
二,乌克兰是被迫改变战略、战术,俄罗斯是不得已而为之
就在乌克兰始于6月初的反攻呈“强弩之末”之际,中东地区的哈以冲突突然爆发,紧接着,俄军随之转入“阵地反攻”。而此时,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法案”和欧盟对乌克兰的“援助计划”也相继“搁浅”。显而易见,乌克兰陷入了事关生死存亡的“战略困境”中。
在外援临近“枯竭”,俄军大举反攻的战略困境下,曾有分析认为,乌克兰似乎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放弃进攻,转为死守”,以等待欧美的援助。二是做好“割让乌东领土”的心理准备,以便让乌克兰这个国家还能继续存在。然而,泽连斯基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泽连斯基选择的这“第三条道路”就是:暂时放弃以“收复失地”为目标的战略,在继续恳求西方援助的同时,利用北约援助的先进武器对克里米亚以及俄罗斯境内目标实施破坏性的“袭扰”,即以“攻其必救”的方式,“挑动”俄罗斯的神经,让其不得不随着乌克兰的“节奏”进入“互攻”模式。确切地说,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直白地说,又是英国在关键时刻“坚定”了泽连斯基的决心。泽连斯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最初几十个小时,是时任英国首相的约翰逊告诉他:顶住!援助马上就到。
而另据报道,在2022年3月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谈判后,基辅政权对是否签署那份“妥协草案”犹豫不决之时,突访基辅的约翰逊“建议”泽连斯基:不要签署那样的协议,因为俄罗斯的话“不可信”。
显而易见,英国已经两次“挽救”了乌克兰人的信心。而这次,又是英国让乌克兰找到“坚持”的方法。因为,即便是俄罗斯也认为,在乌克兰近乎于“走投无路”之时,是英国专家直接参与了乌军对克里米亚港口以及别尔哥罗德等地的袭击。
显而易见,目前的“互袭”模式对乌克兰较为有利。一来可以在战场态势上保持“明面上”的相对平衡,自然有利于美国和欧盟对乌克兰援助的早日被批准。二来能够让乌克兰国内士气不至于“断崖式”下落,同时还能够让俄罗斯产生“急躁情绪”。
尽管俄罗斯明知目前的“互袭”模式不利于自己,等于是给了乌克兰“喘息”的机会,但普京却不得不继续这种“模式”。一来,俄罗斯大选即将于3月17日举行,俄军必须在战场保持主动。二来,哈以冲突,包括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的“搅局”,对于俄罗斯来说,显然是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战略机遇期。
所以,俄罗斯必须在这个冬季“奠定胜局”。基于此,俄罗斯也就不得不跟着乌克兰的“节奏”进入到报复和反报复的“循环”之中了。
三,这个冬季乌克兰会很难,但俄罗斯的日子也未必好过
在这个冬季,乌克兰会很难。而难就难在西方阵营对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的“不确定性”。直白地说,别说是直接“断炊”了,即便是援助稍有延迟,也会对乌克兰人的抵抗信心造成重大打击。而现在,美国国会尚未“复会”,而欧盟则有匈牙利这个“拦路虎”。所以,在这个冬季,乌克兰人难免会在忐忑不安中度过。
在最近的报复性袭击中,俄罗斯已经多次动用图-95战略轰炸机,使用了包括“匕首”在内的“高成本”导弹。再者,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和协调员柯比在日前已经明确表示,俄罗斯使用了朝鲜的炮弹,并正在与伊朗协商使用伊朗导弹的事宜。显而易见,这种“高成本”和“密集型”远程互攻模式同样是俄罗斯难以承受的。
四,今年夏秋之际乌克兰战场必有一场决战,那时才是对俄乌双方的真正考验
本月中旬,美国国会就将“复会”。显而易见,“对乌援助法案”已经没有拖下去的理由。而欧盟也将于2月初再次举行峰会讨论500亿欧元的“援乌计划”。
直白地说,美国和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具有着互相影响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在本月通过“援乌法案”,欧盟的援助计划也会顺利通过。而与此同时,即便是美国国内仍然犹豫不决,德国、英国和法国也会以实际行动“倒逼”美国继续援助乌克兰。毕竟,乌克兰的命运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更密切。
英国自然不必赘言,因为一直引领着西方对乌克兰支持和援助的战略“节奏”。而德国,也早已成为了除美国之外的对乌最大援助国,且从德国政要近期的表态来看,对乌克兰的支持显然更坚决了。
日前,梅德韦杰夫曾对法国“破口大骂”。显然,在西非地区问题上被俄罗斯“摆了一道”后,马克龙已经放弃了过去对俄罗斯抱有幻想的“立场”。显而易见,英、法、德这欧洲三强已经在援助乌克兰问题有了“共识”,自然也就给美国带去了压力。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对乌克兰那区区几百亿美元的援助,显然无法与失去欧洲盟友的信任相提并论。而从全球战略博弈而言,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失败同样是美国所无法承受的。所以,基于理性分析,美国会在本月通过“对乌援助法案”。
毋庸置疑,尽管乌克兰这个冬季会很难,但在援助法案通过以及F-16战机陆续列装后,乌军的战力仍然会有一个提升空间。直白地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了今年夏季,乌克兰军队又将具有与俄罗斯一战的实力。
从舆论场上的评论可以看出,一直有人对拜登政府在援助乌克兰先进武器问题上“优柔寡断”不理解。其实,那是因为美国民主党政府要“把控”乌克兰战场态势的原因。直白地说,基于“大选”这个因素,对乌克兰先进武器的援助,早“提速”不行,晚“提速”也不行,而只有在“最佳时机”才会产生最好效果。
美国大选将在11月份举行,对此,有分析认为,拜登的民主党政府会在这个春季开始加速对乌克兰先进武器的援助。目的自然是确保让美国民众在大选投票前看到乌克兰战场上的“一场胜利”。
比如,除了F-16战斗机外,美国会向乌克兰提供更先进的M系列主战坦克和更远射程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以及数量更多的导弹防御系统。加之德国的“金牛座”导弹系统到位,那样的话,到了夏季之时,乌克兰就能够实现攻防力量的基本平衡。
当乌克兰军队的攻防力量趋于平衡之时,也就意味着一场“决战”的开始。至于谁会在这场决战中胜出,个人观点认为,这场“决战”事关人类文明的进步或倒退,因此,理性上来说,需要战场上“拭目以待”。但从立场上来说,自然是希望更加文明的一方胜出。否则,这个世界将陷入文明的倒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