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张晓刚 | 诸葛胜迹南阳情(41)——平顶山市“诸葛遗墟”与南阳

   日期:2024-01-12 18:40:45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张晓刚 | 诸葛胜迹南阳情(41)——平顶山市“诸葛遗墟”与南阳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诸葛庙街一带,旧有“诸葛遗墟”和诸葛亮庙。这里,在汉代为南阳郡与颍川郡交界处,明代属南阳府叶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南阳的白万献等几位文史工作者曾多次来到这里探访诸葛遗踪,还与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平顶山市著名文史专家,曾任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的潘民中先生一起探讨史料,实地考察“诸葛遗墟”及其他相关遗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珍等有关专家学者也对这里的诸葛文化很感兴趣。大家获得不少一手资料。

上述活动,亦使平顶山有关方面开始注意这一文化资源。

图一, 清同治十年(1871年)《叶县志》中《诸葛遗墟》图

清同治十年(1871年)《叶县志》收录有明代叶县人、曾任南京太常寺卿(掌宗庙礼仪)牛凤的《诸葛遗墟》诗:

峰头高望两南阳,

遵养当年寓此邦。

山麓断幢题姓字,

道周荒草没行藏。

卧龙一去风云散,

梁父重吟感慨长。

墟畔至今存古庙,

衣冠犹侍汉中王。

图二,牛凤《诸葛遗墟》诗

当时,诸葛亮庙遗址上仍立有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27年)七月牛凤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碑文主要内容如下:

“嘉靖丁亥秋,余自太仆叨转南京太常卿,便道还家,行视田野,始谒武侯祠下。见其屋老将坏,且怪其与昭烈俱南面,无复君臣分。询土人,云:‘如是有年矣。’及考旧志,洪武十八年民萧四重修。讫不知其所始,慨叹久之。遂捐金币,属乡耆徐行合众力作新之。不期月,庙貌完矣。撤去昭烈关张之像,独像侯祠中,专其祀以符其名。人心允惬,观者胥悦。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邪避地,曾寓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祠而祀之,信有由然。再考石幢岁月,盖隋文开皇壬寅物,去先主见武侯于隆中之岁三百一十六。其居此地而葬,必先十余年,是以坟墟犹存。今距开皇壬寅年余九百六十一,世远坟夷,不知其处,固不足怪,所幸祠宇不废,断石幢仅存。若有鬼神呵护,以俟后人也。岂偶然哉!……”

根据上述记载并结合《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可知,在诸葛玄由袁术署为豫章太守、玄携亮及亮弟均到任所时,太守一职被朱皓所代。之后,玄便投靠了荆州牧刘表。由于刘表“狭而无度”,玄没有得到刘表的礼遇。究其原因也很明白,委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者是曾经盘踞过南阳的袁术,而袁术是“心多疑忌”的刘表的敌手。然此时家乡琅玡已是一片焦土,军阀之间在琅玡的互相残杀,使那里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下,玄等生活在著名大郡、袁术的根据地南阳一带乃情理中事。不久,玄便离开了人世。亮、均兄弟将其叔父玄安葬于异地实属无奈之举。异地葬,还可见于南阳太守杜诗等。

故,牛凤所见石幢记载“诸葛之旧坟墟”是可靠的。石幢上的“高阳”为县名,北魏太和年间置,因为此地当时有高阳山故名,北齐废。“华里”,或为“乡里”,意为美好的地方。若从太和元年(477年)上溯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卒,其间仅有200余年的时间。

至于牛凤在碑文中所说“侯之父若祖自琅邪避此,曾㝢此而葬”之“寓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通过碑记,结合诸葛玄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诸葛玄携亮及亮弟均是由豫章投奔荆州刘表处后到了南阳,玄死后安葬于高阳山下。再之后,迫于生计,诸葛亮开始“躬耕于南阳”。

三十多年前,我和潘民中先生在曾经是平顶山市卫东区妇幼保健站内原诸葛亮庙旧址、牛凤《改正武侯祠记》碑旁的一张合影,也成为今天印证这处古迹所在的重要资料了。

图三,作者和潘民中(左)与明《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

【作者】张晓刚,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会长。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