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农业地理】圩田+湿地开垦,三种农业覆盖技术(覆膜、覆沙砾、覆草)

   日期:2024-01-13 11:21:45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农业地理】圩田+湿地开垦,三种农业覆盖技术(覆膜、覆沙砾、覆草)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一、试题部分

(2009·辽宁·高考真题)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问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答案】1.A 2.C 3.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1.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纬度地、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故选A。

2.“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故选C。

3.“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故选B。

(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5.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6.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4.A 5.A 6.B

【解析】4.由题干可知当地气候冷湿,水分充足,限制林线因素为热量(最热月均温不低于10摄氏度),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雪线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材料信息表明,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原先的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都被破坏,火山喷发若干年内,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将逐渐恢复,山地森林将逐渐向上恢复,森林上限升高;火山口附近的地温逐渐降低,永久性积雪冰川逐渐增加,向下发展,积雪冰川下限降低,两者发生显著变化,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影响雪线的因素:气温、降水、坡度、坡向、人类活动等。

7.(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方面①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答案】(1)属湖区,为湖滩地,坡缓水浅;沉积物厚且颗粒细(淤泥质);热量充足。

(2)在枯水期(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

(3)地势低,为汇水区,积水快,易内涝;洪水期临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远比圩田高,圩田积水难以排出,且面临决堤威胁。

(4)方面①对改善巢湖水质的作用:圩田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巢湖富营养化状况;水产业对象为菱藕及鱼类等,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

方面②对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的作用:相对于农作物,湿地受洪水的威胁小,受灾轻;圩区地势低,可作为蓄洪区,洪水期蓄积洪水,减缓洪水对巢湖大堤及周边地区的压力。

【分析】本题以巢湖附近圩田为载体,考查圩田的区位条件、河段形成、水灾原因、湿地的作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调动必备知识,巢湖位于安徽,巢湖附近该圩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区域属湖区,为湖滩地,坡缓水浅,地形平坦开阔,可开垦面积大;附近有巢湖和河流,沉积物厚且颗粒细形成肥沃的土壤。

(2)由材料可知,三河镇在清朝嘉庆年间濒临巢湖,由图可知,目前三河镇与巢湖之间形成了一段河道。由此推测,巢湖萎缩,原因:本区属于季风气候,河流受降水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大,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围湖造田,导致巢湖水域面积缩小,同时形成了三河镇以下的河段。

(3)由材料可知,圩田海拔低于巢湖平均水位,地势低,大部分处于为江水区,积水速度快,易内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大,降水持续时间长,产生长时间的洪水期,临近的河流和巢湖水位远比圩田高,圩田地势低,积水难以及时排出,且面临决堤威胁。

(4)方面①对改善巢湖水质的作用: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能改善巢湖水质。原因分析思路:发展种植业,会施用化肥、农药,农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巢湖水污染;而湿地水流缓慢,能促进泥沙沉降,且湿地植物吸附氮、磷等营养元素,减轻巢湖富营养化;湿地与巢湖水体连通,能促进巢湖水体自净,水产业对象为菱藕及鱼类等,对水质还具有净化作用,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对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的作用: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能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原因分析思路:由材料可知,圩田地势低于巢湖水面,易发洪水,湿地发展水产业,受洪水的威胁小,受灾轻,防洪压力小;湿地能延缓水流,调蓄洪峰,可作为蓄洪区,湿地能容纳洪水,减缓洪水对巢湖大堤及周边地区的压力。

8.(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分析】本题以英国为背景,考查了农业区位,湿地开发及产生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来做答。由图中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位于图中盛行西风的北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 地区,地势低平,利于农业耕作。曾经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2)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该地农业开发早,时间长,土地肥力下降,趋于贫瘠,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多;长期的排水和农业耕作,使土壤表层肥沃土层流失,并随水流淤积在排水沟,阻塞排水沟;长期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水资源、土地资源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二、视频解读

以下视频来源于

南昌地理教育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评论

    分享视频

    ,时长28:55

    0/0

    00:00/28:55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

    28:55

    28:55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继续观看

    【农业地理】圩田+湿地开垦,三种农业覆盖技术(覆膜、覆沙砾、覆草)

    观看更多

    转载

    ,

    【农业地理】圩田+湿地开垦,三种农业覆盖技术(覆膜、覆沙砾、覆草)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一、 砂砾覆盖

    二、草类覆盖

    1、对土壤的影响:

    秸秆可以截留水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以使土壤保水保湿保墒,还可以抑制土壤盐碱化;

    可以减缓风力对土壤的侵蚀或减少水土流失;

    秸秆腐烂分解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2、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减少了到达土壤表层的光照,起到遮光的作用;(光照)

    冬季覆盖秸秆可以保温; 春季(气温回升快)覆盖,使土壤增温速度变缓:夏季可以减小土壤温差。(温度 )

    3、对其它生物的影响

    抑制杂草的生长;可能滋生害虫。

    三、地膜覆盖

    农用地膜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大部分地区以使用塑料薄膜为主。朔料薄膜在农业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光照、抑制杂草等,并可使农作物达到早熟、增收和品优等目的。农膜一般厚度为0.008—0.01毫米,气密性强。由于不同颜色的农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规律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在使用中要号对不同农作物的特点和种植季节,选择不同颜色的农膜。

    塑料残膜不易降解,污染土壤和环境。目前,可降解地膜也开始应用在农业中,如液态地膜是一种可降解地膜,多用于干旱、寒冷、丘陵地区农作物早期地膜覆盖,荒地、沙地、盐碱地和滩涂整治,工程道路护坡、固沙造林绿化,以及渠道防渗和树木防冻等领域。与固态地膜相比,液态地膜具有使用优势:现场喷施造膜,操作简单,省工省时,还可将对应作物所需要的除草剂掺混到液体膜中一起喷施。喷施后,作物可以自然出苗,不用人工引苗放苗,节省劳动力,且对地形地貌适应能力强等。

    1. 在干旱缺水地区:以保水抗旱,提高低温为主;如西北地区。其次考虑防风、保肥等作用。

    2. 在无霜期短的低温寒冷地区:以提高地温,延长有效生长期为主,如北方地区的春播覆膜可以保证种子及时出芽。

    3. 在多雨高温地区:以防涝和防止土壤养分淋溶流失为主(减少水土流失)。

    4. 在果园树下:反射阳光,增加光效,利于果实均匀着色。

    四、技术覆膜的利弊

    1. 地膜残留不利影响:①难降解,污染土壤, 影响作物品质;②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根系发育和土壤水肥运动;③降低空气相对湿度;④阻碍地表水下渗;⑤加剧土壤盐碱化。
    2. 地膜残留防治措施:①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地膜回收意识;②研发可降解地膜材料;③提高重复利用率和回收率;④推广适期揭膜技术。 五、其他覆盖类型

    积雪保温:积雪减少了外部空气与内部土壤的热量交换。积雪既能防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又能防止地面冷空气的入侵,对土壤起保温作用。

    六、常见农业防护措施(农业覆盖)及作用

    沙石类

    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保湿) ;减少地面辐射/地面热量散失(保温);表面粗糙,减轻地表侵蚀(保土保肥); 沙石间隙大,潜水作用强(增加下潜,保湿);减小比热容,白天升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草类

    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湿) ; 减少流水、风力对地表侵蚀(保肥);减少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冬季保温,夏季降温);腐烂后进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肥力; 减少地面接收阳光,抑制杂草生长。

    不利影响:地温恢复慢,导致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延迟;有潜在火灾风险;耕地土层不翻耕,可能导致病虫害增加。

    覆膜类(秸秆等)

    透明: 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保湿);减少地表侵蚀(保土保肥)减少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冬季保温,夏季降温) ;减少病虫害。

    反光膜: 常用于果树,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强,使果树着色均匀。

    黑膜:削弱光照,抑制杂草生长。

    不利影响:地膜容易被大风掀起或撕裂; 难以自然降解,造成环境污染;进入土壤会阻碍土壤中水肥运动; 造成土壤板结,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

    大棚类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保温作用;减少水分蒸发,保水;减少地表侵蚀,保水保肥;减少与外界联系,减少病虫害;多冬季使用,生产反季节农作物。

    纱帐类(多黑色)

    (高架覆盖)削弱太阳辐射,降温;(近地面覆盖)黑色易吸热,保温;有大量气孔,透气透水性好;减少地表侵蚀,保水保肥;减少水分蒸发,保水;地面覆盖,抑制杂草生长。

    套袋

    减少病虫害和鸟类啄食;有利于保温,减轻低温冻害影响;减少农药对果实的影响,提高品质;防止果实被强光灼伤,保持良好外观;

    减少大量降水对苹果品质的影响;地面覆盖,抑制杂草生长。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