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盘活农村“三资” 引来增收“活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安林 通讯员 席斌杰 周萍
“我在巨力索具公司从事卫生保洁工作,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自2023年6月加入村劳务队后,孟州市西虢镇西逯村村民秦兰花在“家门口”有了固定收入。
凭借地处孟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西逯村利用争取到的上级项目资金办起了经济合作社,购买了挖掘机、扫地车,成立了劳务队,为周边企业和村子提供劳务输出、机械出租、绿化维护等服务,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和群众就业。
该村还整合闲置用地,申请仓储项目资金,建成了包装袋生产企业,解决了4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23年,该村集体收入较2022年增加30余万元。
“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我们还要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该村党支部书记许明明告诉记者,2023年,村里搭建了小舞台,完善了幸福院,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越来越多老人吃上了免费午餐。
孟州市委书记岳益民介绍,去年以来,该市通过全面推进农村“三资”规范管理,围绕集体资金、资产、合同、招投标四个关键环节,分别建立了管理办法,摸清了家底、化解了矛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去年以来,孟州各乡镇(街道)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产业项目,靠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优势产业等实现增收,越来越多“沉睡的资产”正被盘活,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增长。
据统计,2023年,该市通过开展农村“三资”整治,共清理规范合同5266份,清查资金资产12.37亿元,67%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
1月17日,孟州市城伯镇西后津村的一家喜庆年饰工艺品厂生产车间,一台台全自动印花机正在高速运转,传送台上是一副副精美的对联。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村里油厂的废弃厂区。为了利用好这片土地,该村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向孟州市乡村振兴局申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资金260余万元,将废弃厂区改建成了年饰工艺品产业项目。
近年来,孟州市立足各村资源和资产禀赋条件,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元发展,逐步形成了乡村旅游、服务创收、物业租赁、合作共赢、土地资源开发、资本运营六种发展模式。同时,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该市2023年83个村创成“产业兴旺星”。
该市还选树不同基础、类型、模式的集体经济打造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截至目前,该市共承担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6个,投入各类资金1300万元,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