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quot;/  校长  quot;  lt;met  作者,    叶县  时期  APP  重点 

清华辟谣“毕业生80%出国”,清华学者直言:比精致利己更败坏的,是傲洋娇俗之气

   日期:2024-01-20 06:37:5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清华辟谣“毕业生80%出国”,清华学者直言:比精致利己更败坏的,是傲洋娇俗之气

【导读】近期,清华辟谣“毕业生80%都出国了”刷屏网络。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何需要反复说明?在此,我们分享一篇演讲,供诸君思考。

苏亦工教授曾在清华法学院2019年毕业典礼上演讲,别有发人深省之要义。苏先生提出,走出清华园前,要仔细掂量自己身上的习气。为什么原本聪明好学的名校高材生,做事却常常不通情理?为什么经受了域外法律知识的洗礼,却往往不适应中国社会?他忧虑地认为,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西学话语影响下,不仅是一些学生,很多老师也成了大学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如果不洗脱身上的傲气、洋气、娇气、俗气,则奢谈投身高尚事业,更无法解读中国社会文化这本大书。他希望毕业生坚守道德底线,无论在朝在野,无论在上位在下位,无论走到哪里,都应给也都能给所到之处带去一股清新、和谐、高雅的气象。

本文正文部分转自“雅理读书”,延伸阅读节选自《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儒者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俗

苏亦工 | 清华大学法学院

——在2019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同学们好,在座的各位同学家长和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院领导让我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代表法学院教师发言。推脱不掉,只好勉为其难了,感到很惭愧,也很惶恐。首先我要声明,我代表不了本院教师,只能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这是让我感到惭愧的地方。其次,让我感到惶恐的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怕说得不中听,引起大家的反感。我知道,今天这个场合,最简单也最安全的讲法是向大家说些恭维、祝福的套话。这些话我也会说,想必你们已经听得不少了。无非是:“你们是天之骄子”,“你们是状元、才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是高智商的种群云云。大概你们一走进清华园,听到的就是些谀辞艳句了吧?在你们行将走出清华园之际,如果还沉湎於这些华丽的辞藻里不能自拔,我怕你们在今后的生活环境里会水土不服的。

不错,你们确实都很优秀。但是这个社会优秀的人很多,应该不止你们在座的这些吧?只是很多人没你们这样幸运罢了。

你们能走进清华园,是凭着自己的优秀呢,还是凭着幸运?抑或二者兼有呢?但愿你们心里都能有点儿数。不要稀里糊涂的进来,又稀里糊涂的出去。如果到现在还弄不清楚的话,以后难免会碰壁的,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站在你这边。

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聪明人,但据说这世界上的蠢事都是聪明人干出来的。《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很聪明,结果怎么样呢?“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整天靠甩小聪明过日子是走不了多远的!

孟子说:“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刚开始做事很有条理的,不过巧智而已。但是能够从头到尾都做得很有条理,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那可就是圣人了。圣人的事业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

看着你们即将离校走向各自的未来,就像看着我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初次离家远行一样。心情很是复杂,一方面为你们高兴,你们终于长大了,终于可以不依赖父母了。但是,更多的一面则是为你们担忧,担心你们还太年轻,太单薄,太脆弱,能不能够应付得了当今这个险恶冷漠,复杂而又多变的世界?你们能行吗?能扛得住吗?

我带过一个学生,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夸她智商高,她自己也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只有我这个导师说她傻,简直是傻气四溢。你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那只有随她去了。毕竟以后的路要靠她自己走,走得怎么样,只有凭她个人的造化了。

这样的学生,我在清华见到的可不止一个,应该说不是个别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同学,人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但就是做事不通情理。是何原因造成的呢?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法学教育,究竟教给了你们些什么?你们学到了些什么?你们学到的那些法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依我之见,是一套经过汉译的西方话语体系,是全套的西方概念、制度、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迻译。

我听说,有位部门法博士生,记不得是民法还是刑法专业的博士生了,他说他感觉自己的文化祖国是德国。顺此类推,宪法的博士生可能会觉得他们的文化祖国是美国。有的专业可能觉得他的文化祖国是英国、法国、日本,如此等等。他们有这样的感觉应该说毫不奇怪。

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多年来处心积虑的教育就是要把你们培养成黄皮白心的香蕉吗?就是要把你们培养成会说中国话但连自己的文化祖国都忘却了的西方人吗?这样的教育和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请大家不要做意识形态化的理解。我说的与政治无关。我个人以为,西方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功利主义和斗争哲学。法学应该就是西方文化这两个特征的最集中体现。著名的德国法学家耶林有本名著叫作《为权利而斗争》,这个书名应该说就是对全部西方法学的精确概括。

西方法学上所说的权利是什么呢?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在我看来,说穿了:就是财产利益和可以折算成财产的利益。但不要忘了,西方的功利主义又是和个人主义捆绑在一起的。西方人鼓吹的斗争哲学,通常都带有浓厚的暴力色彩。这样的一套为自身利益而拼命斗争的学说体系经过中国法学教师群体的概念化、教条化的理解或曲解并传授给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隔壁大学有位已退休的教授钱理群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大家应该都知道:如今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群“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包不包括你们呢?应该包括吧?但显然不止你们,也应该包括我们这些教过你们的老师们吧?

再这样说下去,你们要么很悲观、要么很愤怒。在座的我的同事们可能会要站起来骂我,或者要把我赶下台了。这就是一开始我就声明我不代表本院教师的用意所在。

好了,概括一下我方才说的这些话的意思,不外是说:你们这些年来学到的西方知识体系与你们即将面对的中国社会是格格不入、完全脱节的。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最大忧虑所在!

如此说来,你们的所学岂不是全都白费了吗?那倒也不至于。不要忘了,你们毕竟还是中国人,你们就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只要你们能洗脱你们身上的四股气,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认真解读人生的这本大书,解读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这本大书。一旦当你们真正读懂了人生和社会文化这两本大书的时候,你们就会脱胎换骨,获得新生。你们就可以真正消化吸收这些年里学到的西方知识,并将这些西方知识变成有益的营养,变成你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哪位可能会说,您说的那四股气是指什么,告诉你们,就是:傲气、洋气、娇气和俗气!你们身上有没有这四股气?自己掂量去吧。不用跟我来争!

等到你们走出校门之后,可能很快会发现,你们这些年里在清华辛辛苦苦学到的那些法学知识,不知不觉间就被忘了个精光。不过不要为此感到苦闷,学习最要紧的是明理,忘掉那些具体的知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有两句话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永远要牢记!那就是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校训想必你们早都耳熟能详了。这两句分别来自《周易》乾、坤两卦《象传》的校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们认真思考过吗?

时间不多了,不能多讲了。这里我仅借用《孟子·离娄上》的话来稍做阐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做事不成,要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埋怨别人,更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能要求别人和你相向而行,要求别人配合你,跟你合作,甚至连梦都要求别人做得跟你一样。那怎么可能呢?那是强加于人。什么事儿都不能强求,更不能靠暴力压服。强扭的瓜不甜嘛!儒家说的自强是凡事要求自己,检讨自己,提高自己!

还记得电影《霸王别姬》里的那位戏班子老师傅教戏时说的那番话吧?有两点:一个是从一而终,一个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他是讲唱戏做人的道理,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办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做人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成全自己,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其实我们的校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深意就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谨记不忘!

古语说:儒者在朝则美政,在乡则美俗。这话典出《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里的儒者,与前面校训里说的君子应该是同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受过教育,有一定知识技能并有一定道德操守的人。你们都是受过一定教育、拥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但是你们是否都有一定的道德操守呢?是否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呢?如果有,那你们就是儒者,就是君子!

我希望我们清华法学院的毕业生都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也都能坚守住这个底线!儒者无论在朝在野,无论在上位在下位,无论为官、为商、为学、为民,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给也都能够给他所到之处带去一股清新、和谐、高雅的气象。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荀子在这里所说的“美”的含义,也是我对在座诸生的殷切期待!我想,这应该也是养育了你们的父母和所有教导过你们的老师们的共同期盼吧?再说一遍:儒者在乡则美俗,在朝则美政。不管你们走到哪里,不管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期盼着你们能给你们所到之处带去一股清新、和谐、高雅的气象!成为儒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个亟待关注的当代青年群体

焦迎娜、苏春景 |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节选《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01

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基本特征

中国当前正向信息社会转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青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在此背景下,当代青年群体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心理、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如下。

1. 心理特征

第一,在理性认知时表现为高智商。“精”的本意“择也”,可以引申出优选、精选、精于算计等含义,用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中时,可以理解为在通往目标的诸多条路径中选择最省力、最便捷、最有利的那一条。当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往往机敏过人,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机遇,计划能力较强,擅长理解与分析规则、利用规则,通过寻找法律和规则漏洞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从表面上看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以某高铁“霸座”男青年为例,事后网友晒出他是某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可以说,他的智商一定不低,甚至高于一般人。

在英国哲学家培根看来,这些人不过是“那种精通‘自谋之术’的人——爱自己甚于任何旁人的人。他们身上的聪明其实是一种卑污的聪明——那种房屋倒塌之前迅速逃离的鼠辈的聪明,那种处心积虑抢占獾穴的狐辈的聪明,那种虚情假意吞噬他物时落下眼泪的鳄鱼的聪明”。历史的诸多事实表明,一个没有了道德底线的人,他越聪明,对人类的危害就越大。还记得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吗?聪明又有才干的化学家、工程师设计了一个个“精美”的实验室、焚化炉、毒气室,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当聪明的头脑没有了道德的约束时,人类就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呈现高情商。当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深谙人性,精通世俗,处世老辣,在处理事务时往往面面俱到,即使是借口或者托词也能掩人耳目,听上去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很难找出破绽。他们既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也能够精准地感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在具体情境下体现出高逆商。当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体现出长时间的耐力和韧性,甚至在面对多次被质疑或拒绝时仍然能够坚持下来。现实中,有的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会使用虚假理由骗取老师、领导的信任,或者用软磨硬泡、蹲守、献殷勤之类的手段,从而获得宝贵的分数或机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们没有轻易放弃追逐自己的目标,展现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表现出了较高的抗挫折能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不遵守既定规则,持着欺骗性的、颠覆三观的做法竟然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事成之后他们还会扬扬得意,玩弄之情溢于言表。这会对广大青年造成恶劣的印象,那就是为了成功可以撒谎、利用他人甚至不择手段。如果青年都去模仿这样的人,以这样的人为榜样时,那我们的社会将危机重重。

第四,成就动机高而需求层次低。人是社会的动物,具有交往、尊重等社会性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们会形成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等社会性动机。这些动机具有激发与动力功能,促使人们参与某些社会团体,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希望并付诸努力以获得他人赞许,提升社会地位等。在社会性动机方面,当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表现出了较高的成就、权力动机,热衷于追名逐利。但是从需要的层次来看,他们追求的需要层次不高,满足于物质利益的获取与生活的舒适,往往用外在的“成功”与片刻的享受来获得满足感、存在感、自信心,而在归属感、自尊、自我潜能的实现等方面比较欠缺。“一般地,需求层次越高、社会性越强,个体的通感能力越强,移情效应就越显著,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就越能关注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遵循‘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反之,则会产生“为己损他”的行为。以这样的需要为基础,我们就可以理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可告人的手段了。

第五,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具有不一致性。有知不一定有行,有才不一定有德。正如《资治通鉴》中言:“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张荣伟认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是特别聪明的人,却不是有涵养、有品位的人,因为他们身上缺失了一种德行,道德判断力成为人格“短板”。由此推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因为缺乏“某事是不是道德的”这样的判断,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但是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并不全面。对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而言,某种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可以说他早已了然于胸。他们的问题不在于缺乏判断力,而在于判断了之后知道那是不道德的却仍然去做。在明知道某事不道德而行之,知行不一、明知故犯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柏路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认知表达上极为清晰,但具体的道德行为则无法与认知保持一致,出现了类似‘双重道德人格’的现象”。他们明明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可还是为了利益选择做错事,以原则换金钱,以道德换机会,尤其表现为诚信方面的缺陷。

2. 行为特征

第一,行为的矛盾性。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行为上缺乏一贯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不同,其行为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现实中,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行为上的矛盾性还体现为达成目标前后行为的不一致性,如入党前后不一致、干部提拔前后不一致、考试评分前后不一致等。他们的行为具有短期性、目的性、表演性、欺骗性,其目的是引起老师或者领导对该行为方式的信任与青睐,认为他“一贯如此,具有该优良品质”,而实际上他们并不拥有其表现出来的那种长期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品质。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对着特殊的人物(往往是掌握某种权力的人)表现出特定的行为,该行为是“投其所好”的、得到特殊人物的赞赏和鼓励的。如有的大学生在某个时间段里突然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也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一段时间之后,会告知老师要出国或者要考研、考博或者投了一篇论文,恳请老师推荐。结果等拿到了老师的推荐信或者考评分数之后,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就再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了,课后也不再和老师讨论了,甚至连课也不来上了。此时,老师们会有一种“闪了一下腰”的感觉,这才明白自己被“套路”了。

所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好的”行为在时间、空间、对象上的限制性,却要误导或者诱导别人认为是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稳定性。从根本上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行为是欺骗性的,这是其行为的根本矛盾所在。

第二,手段的精致性。我们知道,利己主义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没有谁愿意被冠之为“利己主义者”,于是有人开始动起歪脑筋,耍起了“两面派”,即便内心想的是骄奢淫逸、自私自利,外表上看却满嘴先人后己、仁义道德。因此,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达成目标的手段不再“粗陋”或“粗糙”,而是手段高明,做事从规划到实施相当精致、细致,行为隐蔽,遮人耳目,一般人很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第三,目的的利己性。不管外在的手段多么精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有利可图。他们关注个人利益,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实惠”,对自己有利的就积极行动,无利可图时就找各种借口推诿。

第四,规则的突破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遵守规则,像玩“猫捉老鼠”的权力游戏,多把心思用来研究规则以便于钻空子。他们的口头禅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其内心蔑视规则,导致行为上践踏规则。他们在熟知各类社会规则规范后,运用其漏洞来达成自己自私自利的目的,其实质是反社会性的,只不过披上了一层虚伪的、欺骗性的面纱。

— THE END —

本文正文部分转自“雅理读书”,延伸阅读节选自《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深度好文: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1994年,已经是30年前了

○“挖呀挖”桃子老师家中自残,爆火之后精神崩溃,可惜了…

○香港再无董建华

○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我仍念念不忘八十年代的工作风气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