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农村办个酒席就被罚了1000元,这事找谁说理去?
事发四川广元,村民郭某发视频吐槽称,当地不许办酒,自己因“违规”办酒席被村委罚了1000元“教育费”。
当地一村干部对此回应称,农村赚钱不容易,上面规定只能办红白喜事酒,但郭某以各种理由4年办了3次酒,其它村民意见很大,有人把他给举报了。至于罚款,依据的是村规民约,钱打到集体账户上,会定期公布、公示。
对于这一罚款,有人高呼“天下苦人情久已”,这种情况就该罚;有人质疑办酒席又不违法,村民可以不去,村委会可以教育批评,罚款就有点过了。
在中国农村,名目繁多的酒席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我记得小时候,大到婚丧嫁娶,小至买台大家电,都要摆个酒席,一年下来都不知道要送出多少礼金。现如今风气好了不少,但各种酒席仍没断过。我父亲就曾抱怨说,他每年开支的一半都花在了“人情往来”上。
而在四川一些地区,农村滥办酒席之风似乎更为严重。最近就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要求整治巴中,尤其是农村地区滥办酒席的问题,“母猪下崽都要请客摆酒,包坟头也是要办酒”。
母猪下崽也要摆酒席,听着是不是很荒诞?但在农村的语境里,可能也确实不算离奇。因为每家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家摆酒是真有婚丧嫁娶的大事,可是去吃酒随了人情的,如果家里确实没大事,可因为随的礼多了,难免觉得吃了亏。于是有正当理由摆酒,没有理由创造理由也摆个酒,就为了能把随出去的人情收回来。一来二去,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要治理起来,确实不容易。
上述巴中网友留言后,巴中农业农村局也进行了回应,大概意思是当地这些年可没闲着,发了很多文件,也修了村规民约,辅以舆论宣传和道德谴责,效果还是有的。下一步会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有些网友对此不乐意了,说政府的手段应该更强硬一点,才能管住村民。的确,在“母猪下崽也要摆酒席”这样的画面面前,广元村民乱办酒被罚款1000元,似乎变得能接受了。
但法无禁止即自由。只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无论是村规民约,还是政府部门,都不能以整顿酒席为由,强制人取缔酒席,或对村民进行罚款。
1000元,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认定村民违规办酒罚款合理,那若村规民约规定,在家不洗碗、不叠被子也要罚款,是不是也要接受?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是村里边的事,旁人没有议论的余地?
移风易俗不是一夜之功,它需要经过时间的教化。村民办不办酒席,以什么名义办酒席,说到底是个人的私事。去不去吃酒,其他村民有选择的自由。由政府部门或村委会出面取缔酒席或罚款,乡邻们是松了口气,但权力之手伸入私人领地,并不见得是好事,也容易激发矛盾。
事实证明,只要人的观念没变,一旦外界干预减少,被压抑下去的风气就会复燃。而政府持续的引导宣传,让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作为表率,见效虽然慢一点,但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观念,让人自愿地做出改变,所起的作用也就更持久、更彻底,不妨多给农村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