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34人遇难10人失联,严寒天气下救援已三天

   日期:2024-01-25 02:42:41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原标题:34人遇难10人失联,严寒天气下救援已三天

34人遇难10人失联,严寒天气下救援已三天

灾害发生前后这几天,凉水村雨雪交加,气温在0度以下。

文 | 舍文

据新华社最新消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公布,截至1月24日17时,现场已搜救到34人,均无生命体征,灾害已造成34人遇难10人失联。

1月22日央视新闻画面

目前,相关部门已紧急调拨帐篷222顶、棉大衣1350件、棉被700床、折叠床200张、床垫200床、床上用品200套、博爱家庭箱300个,相关生活物资保障充足。

据之前新华社的消息,专家组经实地调查,本次崩塌初步分析成因为:陡峻的地形地貌为崩滑发生提供了条件;层状碎裂结构岩体是崩塌发生的主要内因及客观因素;前期降水持续下渗,软化岩体内软弱面,加之崩塌发生前雨雪导致地下水富集,达到其临界点,进而诱发崩塌发生。

1月22日新华社现场图片

灾害发生前后这几天,凉水村雨雪交加,气温在0度以下,给救援带来困难。

1月24日清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灾害发生后,中国安能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从北京派出工程、地质、应急6人专家组,从广西、贵州、云南等方向调派112名救援队员,携带38台(套)专业救援装备到达灾区,全力展开救援工作。“经初步研判,崩塌体横宽约100米,高约60米,平均厚度约6米,方量约5万立方米。”中国安能第一工程局贵州公司副总经理刘攀介绍,由于现场作业面狭窄,救援难度很大。

截至24日清晨,通往灾区的交通通畅,电力通信正常,失联群众搜救、地灾监测、善后处置等工作仍在持续开展。

山村灾难

1月22日5时51分,凉水村合兴、和平两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18户房屋被掩埋、47人失联。

此前有媒体采访到的一位村民说,有20多人因为去别的村子吃嫁女的酒席,幸运躲过这场灾难。但又一户人家好心招呼亲戚来吃杀猪饭,包括外嫁的女儿把孩子也带回来,“夜里让大家留宿,没想到17口人全被埋了”。

山体滑坡时,村里的很多人还在睡梦中。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描述,凉水村高家院子自然村33岁的高先生徒步一个多小时到达救援现场。高先生表示,村民曾多次向当地相关部门反映过山体有裂缝,他还说:“这种情况这里很多,后山裂缝更大,大概有1米多宽。”

一边是亲人焦急地等待,另一边是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地抢救。

1月23日凌晨,云南省昭通市举行了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新闻发布会。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赵璐介绍,1月22日14时,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173人32车5犬抵达救援现场。同时,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调派了多支救援队,共计812人174车45犬挺进灾区开展救援。

昭通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昭通市“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成员吴君尧介绍,凉水村合兴、和平两个村民小组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崩塌区属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地貌陡斜坡地形,坡向60°,斜坡坡度大于30°,坡顶呈陡崖状,坡脚为缓坡平台,居民区分布于坡脚平台区。

经专家组初步研判,此次灾害属坡顶陡崖区发生崩塌,崩塌体横宽约100米,高约60米,平均厚度约6米,崩塌体方量约5万立方米,崩积体崩落至中部斜坡区后,崩积物强大的冲击力运动至中下部陡坡区刮铲表层土体,形成崩滑碎屑流冲击至坡脚,总方量约7万立方米。崩滑碎屑流导致下方房屋倒塌,崩塌区与居民区高差约150米。

救援难度大

灾区连续降温、持续下雪,滑坡体尚不稳定,救援人员要在上万立方米的崩塌体之中寻人。

1月23日上午,救援人员在现场搜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图

赵璐介绍,救援人员采取搜救犬、生命探测仪联合应用等搜救方式,以房找人、以路找人、以物找人、以犬找人,对埋压区进行浅表搜救。

灾情发生后,中国安能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从多地迅速调派112名救援队员奔赴现场,全力展开救援工作。中国安能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场天气寒冷,雨雪导致道路湿滑,作业面狭窄,救援难度很大,要采取24小时倒班作业,不间断搜寻失联人员。

大型机械正在现场搜救 | 安能集团

目前,现场共有省、市、县救援力量1000余人,搜救犬81只,挖机、装载机、运输救援车辆150余台(辆)参与救援,现场部署6支专业搜救分队,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音视频探测仪、无人机、搜救犬等技术手段,在3个区域开展搜救作业。

在救援现场,当地老百姓和救援人员都十分担心是否会出现二次滑坡现象。灾后现场已经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山体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1月22日新华社报道画面

关于凉水村的地质情况,1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中提到:值得关注的是,多个村民接受采访时表示,事发前这座山体就已出现了裂缝。当地人刘军称,平时村民会上山采菌子,种点土豆,但出现裂缝、松垮的地方,他们都不敢去,“有些裂缝很明显,不安全,怕掉下去爬不出来”。

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