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噩耗传来!他于8时12分逝世

   日期:2024-01-25 17:39:34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噩耗传来!他于8时12分逝世

新闻荐读

已有人被抓!南昌人的微信群也出现了!

据中国人民大学消息,1月24日上午8时12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逝世,享年98岁。

戴逸,江苏常熟人,1926年9月10日,194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任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导师

已全部作古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计1196人。他们是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制度引进中国以来,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博导的遴选程序极其严格,列名者堪称一时之选。

历史专业中,当时年长者90后和00后(1890后和1900后)如北京大学邓广铭、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南开大学郑天挺、吉林大学于省吾、复旦大学周谷城等。当时相对年轻的20后(1920年代出生)学者,如北京大学宿白、中国人民大学戴逸、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等。继章开沅先生2021年去世后,最后一位学者戴逸于1月24日去世,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导师已全部作古。

戴逸先生是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著有《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40多部著作。2002年,我国《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戴逸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2023年6月,《清史》106册共计3200万字书稿审读工作,历经近两年,已初步完成。

对于浙江学术,他这样说

戴逸先生在清史各方面有深入研究。

他曾撰文指出,清代考据学四大学派,是吴、皖、扬、浙。其中除了广为提及的惠栋、戴震、王念孙、阮元等苏州、安徽、扬州学者,还应该注意到晚清浙江学者。

他说:“我还认为:晚清的浙江学者可以自成一军。他们上承乾嘉大师的朴学遗风,下开20世纪之新学术。其代表人物有德清俞樾、定海黄以周、瑞安孙诒让、余杭章太炎、海宁王国维。浙学一派是清代考据学的殿军,又是近代学术的开创者。”

吴、皖、扬、浙,实际上是清代学术的四个周期阶段。浙派学术出现的背景,正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学术界为之一变,传统考据学在坚船利炮、声光化电面前失去了主导地位,发生了衰落蜕变。俞樾等人为代表,“浙派学术即其嫡传。”

王国维

戴逸指出,真正具创新精神的杰出学者就是章太炎、王国维。章太炎是俞樾的学生,投身革命,担任《民报》主编,鲁迅先生称他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他脱胎乾嘉而超越乾嘉,涉览西方及印度学术,驰骋于广阔的世界文化领域,探究治国要道和人生哲理。”

而王国维则学习康德、叔本华、尼采,兼擅中西学术,识见卓越,把甲骨文、古器物和历史文献结合,成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不朽典范。他与章太炎都是近代学术的开路人。

钱江晚报此前曾报道浙大古籍所的敦煌学研究。

王国维开创了敦煌学的研究,他的学生、杭州大学(今为浙江大学)姜亮夫教授在欧洲留学时,搜集被掳走的敦煌文献,抄录回来,后来开创了浙江大学的敦煌学研究领域。浙江敦煌学研究代代相传,如今张涌泉教授的敦煌学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闻名。

中国人民大学给予戴逸高度评价:“他泛舟历史江河,追问古今,与清史结下不解情缘。他秉承学术使命,笔耕不辍,一生治学,只计耕耘,彰显着国之大家的风采。”

源:潮新闻

编辑:付梦影 审定:黄青 核发:邹建斌

点亮

致哀!送别!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