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规避基于血缘的裙带操作,也要光明正大地“举贤不避亲”。
据报道,1月18日到1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就8名2024年教师岗招聘初试通过人员予以公示。公示内容不仅有应聘人员的个人信息,还将其与本校教职工的近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做了备注。比如一名叫张博爱奇的应聘者,备注信息就显示他的父亲是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还有另外两名博士,一人的导师是该院院长,另一人博士后合作导师为该院副院长。
招聘公示将应聘者个人信息及其社会身份关系一并公布,这在以往并不多见,随即引发公众关注。在任何一场招聘考试中,公众最怕的是出现“萝卜招聘”、暗箱操作。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招考,由于涉及社会公平,公众更担心出现腐败与不公。因此,对于这类考试,国家设置了明确的回避制度,以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那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那几位通过初试的博士,是否符合回避制度?
根据该校公示内容,这是一次事业编制招考。揆诸《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所谓“岗位回避”总结起来就一句:具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等关系的近亲属不得聘用至具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拿一些人颇有疑虑的张博爱奇来说,尽管其父亲担任该校处长,但对于其应聘的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岗位来说,二者并不构成“直接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从程序上,这并不违规。至于另外两名应聘的博士,他们与各自的导师、合作导师不属于亲属关系,当然也不算突破了规则。
必然会有人问:程序上合规,不代表私下里就没打过招呼。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排除,但这也正凸显了此次公示的意义:将可能存在不公嫌疑的身份关系主动公布出来,诚恳接受举报与监督,最大限度回应公平公正的追问。
近些年,很多高校在对外招聘时,都明确提出了岗位回避要求。总体来看,这基本都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的规则下行事。曾经也有高校,因为入围人员中有领导子女,最终将涉及的应聘人员除名。
其实,高校引进人才,理应遵循的常识是:既要规避基于血缘的裙带操作,也要光明正大地“举贤不避亲”。只要招聘过程严格遵守公开公正程序,排除人情关系因素,对人才就应该一视同仁。
当然,高校教师招聘以学术研究水平为基准,博士留校工作,绝不应该是学术上的“近亲繁殖”,搞门阀派系。博士留校必须是公平公正基础上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示招聘人员的亲缘关系、师生传承,体现了一种坦荡的姿态与心胸。某种意义上,这恰恰体现了落实岗位回避制度的精髓。对其他高校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