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有关新农合参保人数下降的讨论,近日持续引发关注。
云南省人大代表邓红英表示,新农合保费从2014年的60元涨到2024年的380元,涨幅高达5.33倍,但这十年间的工资水平涨幅只有约2.95倍。两者涨幅差距较大,一些农村家庭不再参保或选择性参保,导致新农合参保人数下降。
这个结论有官方数据背书。
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新农合参保人数从2019年开始逐年下降,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同比减少0.3%、0.8%、0.8%和2.5%。其中下降最厉害的2022年,比2021年少了2517万参保人。
新农合参保人数下降,保费上涨当然不是唯一原因,比如有人转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人选择买商业保险等,但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简单算一笔账。一个六口之家,全参保新农合的话,保费一年一共是2280元。老百姓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对有些家庭这可能意味着,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收入,负担太重。
很多人搞不明白,新农合最初一年只要10元,后来咋就年年上涨了?
既要享受医保的全方位覆盖,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保费,当然不会有这样的好事。医保能持续运行的机制,是用多数人的保费,支付少部人的就医成本。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保报销范围的扩大等原因,医保支出越来越大,保费自然也会增加。
这就跟早些年支付宝推出的相互保一样,当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相互保赔付时,分担到每个参保人身上的费用也多了。
所以新农合参保人数下降的核心矛盾,其实不是该不该涨保费的问题,是涨多少合适的问题。就像邓红英所说,保费涨幅远高于工资涨幅,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怎会高?
而且,新农合还有一个尴尬之处,门诊报销力度小,一些地方的起付线高,封顶线却较低。这也就意味着,小病基本得自己掏钱,大病超过一定范围后,还得全靠自己。这也是在不少农民眼里,新农合显得有些鸡肋的原因。
如果新农合参保人数持续下降,长远来看对医保基金肯定不是好事。蓄水池的水流出的多流进的少,迟早有一天会干涸。有些地方为此强行跟子女考公考编、宅基地审批关联,违规催缴农民参保,弄得很多人怨声载道。
归根结底,要保持农民主动参保新农合的意愿,除了多宣传改变“占不了便宜”思想观念,还得回到如何遏制保费涨幅过快的核心问题上来。
邓红英对此给出的建议是,统筹优化筹资机制,探索建立筹资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地区的保费标准,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来定,而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比方说,云贵山区农民的收入肯定比不上江浙地区,那他们的保费就设置低一点,反之江浙的农民保费交高点。
还有专家建议,新农合保费应该每隔3-5年提高一次标准,且涨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而不是像现在年年涨,三四年保费就能翻一番。
这些在实践层面或许有一定障碍,但是值得去探索和突破。对中国数亿农民来说,买份新农合给生活上道保险,避免出现因病致贫的局面,是很现实的需求,不该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