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节水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节水农业行业定义
节水农业是一种旨在高效利用水资源、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模式,它通过运用科学先进的农艺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削减了农业领域的用水需求,并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国,鉴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节水农业被视作有效应对水资源短缺挑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途径之一。
节水农业行业分类
节水农业的分类主要有几种:有节水灌溉农业,这指的是采取合理且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创新及精细化管理手段,旨在实现农业用水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有节水集流补充浇灌农业,这是一种结合了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有节水旱地农业,这是在降水偏少而灌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农业生产。这三种节水农业类型都是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节水农业行业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起,节水农业在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如以色列率先兴起,以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为标志,标志着节水农业概念和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进入70至80年代,全球范围内节水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与推广,各种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如压力补偿式滴头、地下渗灌系统等的研发和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水资源利用率。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节水农业开始与精准农业理念深度融合,运用遥感、GIS等技术实现农田水分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节水农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步入21世纪,各国愈发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中国、美国等大国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研发双轮驱动,推动节水农业向集成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涵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物高效栽培、土壤改良等多个层面。同时,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农业灌溉等新型节水模式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节水农业行业发展迈入全新篇章。
节水农业行业上中下游
节水农业上游行业主要包括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以及原材料供应。在这一领域中,企业主要从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滴灌、喷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包括各种节水设备、材料的生产制造,如管道、阀门、过滤器、传感器以及水肥一体化装备等硬件设施的生产供应商。下游应用行业则主要为现代农业种植业,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基地及大型农场;此外,还包括园林绿化、生态修复、城市绿地建设等行业
我国节水农业行业市场规模和增长率
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总体而言,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虽常年稳定在27711亿立方米左右,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但若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我国仅为2055立方米,仅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球13个水资源极度匮乏国家之列。从省级层面分析,全国31个省份中,高达三分之二的省份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具体来说,轻度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立方米)有4个,中度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0立方米)为8个,而极度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低至500立方米以下)多达9个。值得注意的是,这9个极度缺水的省份并非传统观念中的西北、东北等水资源稀缺地区,反而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且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
依据我国的供水结构统计数据显示,地表水供应在总供水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提供的水量达到了4912.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比例高达81.3%。与此同时,地下水作为补充水源,其年度供水量为1057亿立方米,占比约为总供水量的17.5%。除此之外,源自其他类型的水源贡献了70.8亿立方米的供水量,这部分在总体供水结构中的比例为1.2%。进一步聚焦城市供水领域,我国现有的669个城市中有超过半数即400多个城市面临供水短缺问题,其中近110个城市存在严重缺水情况,而在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中,竟有30座城市长期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显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中国凭借全球6%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产出,成功满足了全球21%人口的食物需求,这其中农业灌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然而,我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现实,年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这一数字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在耕地层面,每公顷农田所对应的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0立方米,也仅仅是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当前常态下,全国年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领域短缺尤为突出,约占总缺水量的300亿立方米。鉴于此,面对日益加剧的水资源危机,我国必须构建节水型社会,并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这是应对缺水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至2020年底,全国已实现高效节水灌溉覆盖面积达3.39亿亩,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559这一水平。这一成果在华北、东北部分区域尤为突出,地下水位已经止住了长期下滑的趋势并开始回升。进入2021年,我国进一步扩大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力度,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土地面积为2825万亩,有力推动了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利用。
节水农业行业政策
节水农业行业政策在中国得到了持续而深入的推进,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发展节水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近年来,国家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时,将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等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扶持、技术引导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以及雨水收集、土壤保水、水肥一体化等综合节水措施。
节水农业行业存在的问题
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较低且分布不均。虽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已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使用,但总体来看,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认知有限,节水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换代相对滞后。其次,节水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尽管我国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核心节水技术的研发以及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方面还存在差距,部分高端节水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此外,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难度较大。
再者,政策执行力度及配套措施尚需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使得政策效果未能充分显现。同时,节水农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对非法取水、浪费水资源行为的有效约束和惩处。另外,节水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和农民参与积极性也有待提高。许多农民对于节水农业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对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农业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水资源管理及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突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监测、调度和管理机制,这些都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
节水农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节水农业行业发展前景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节水农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为节水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使得精准灌溉、智能控制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新型节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及水肥一体化、雨水收集利用等综合节水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提升节水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市场需求驱动节水农业不断拓展领域。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减少水资源消耗的需求愈发迫切。此外,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也促使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对节水农业技术有着强烈需求。国际合作为节水农业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共同应对水资源危机,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节水农业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国内节水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