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 秦小玲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之前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强化双轮驱动,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和改革关键一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激活内生动力活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既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也包含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为我省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指引。
着眼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必须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我省更是如此。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既是农业强省建设的内容,也是支撑农业强省建设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实现“三强两高”的农业强省目标,必须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这个根本驱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近年来,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我省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加快补齐农机短板,建强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取得诸多实效。但总体上看,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板和弱项依然突出,与国内其他先进省份相比、与农业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着眼于农业强省建设的目标和存在的差距,要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中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厚植农业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策源地。建设中原农谷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意在将中原农谷打造成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航者,更好支撑我省农业强省建设。为更快更好建设要素集聚、协调创新的中原农谷,优先把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作为突破口和主抓手,以国际一流水平布局建设生物育种、种质资源、智慧农业等研发平台,迅速“起势”。强化科技要素保障,尤其是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进一步借鉴安徽、浙江等省的经验做法,建立从天使轮到成长期的全链条投资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政府投资性资本放大效应,突出中原农谷发展的重点领域,投资重大农业创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资本力量加快放大农业新技术产业化效能。创新知识产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在中原农谷制定实施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增强对各类高端科技人员的吸引力。
突出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眼于发展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一是生物育种技术。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优劣关乎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我省是种业大省,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多,但选育技术还存在明显短板。要突破表型鉴定、分子育种等技术难题,在小麦、玉米、花生等重要农作物和生猪、牛羊等畜禽品种培育取得快速进展。二是现代农机技术。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要分区域、分品种、分环节主攻技术薄弱环节,形成全品种门类、全生产周期的农机装备体系。充分考虑地域环境、作物类型等条件,增强农机装备对不同生产区域条件的适应性。紧紧围绕我省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强化产业配套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向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升级。三是数字农业技术。着眼于粮食产业、现代设施农业、绿色植物工厂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过程向机理化、定量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开展农产品营养因子提取、储藏保鲜、安全检测等技术研发,开发营养均衡的加工食品。
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快形成强大科技合力。依托我省已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家平台,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省级平台和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涉农科研机构的基本功能定位,优化科研力量布局,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协调各级各类创新资源,建立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不同区域、部门、研究领域之间联合协作的综合农业科技创新体。深化科企合作,促进科企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深度耦合;主动对接国家创新平台和国内其他优势科研力量,吸纳各方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丰富我省科技资源,形成推动重点难点技术联合攻关合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生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企业行为管理机制,以中原农谷、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支撑,构建为重点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网络载体,助推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抓手,要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加强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支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与财税、金融、人才、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协同,为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制定有吸引力的“引才”“留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积极链接高端平台,采取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顶尖科研团队和头部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