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乡访谈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苏南地区的部分农户就陆陆续续从事起了个体户经营,农村家庭收入也逐步由单一农业收入转向个体经营收入。农田在经过村民同意的基础上由所在村委会统一出租给大户集中耕种,涌现出了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利用回家探亲之际,笔者实地走访了家乡的一些种粮大户,切身体会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种粮大户孙师傅已经做了 10多年的承包大户,对国家的利好政策心怀感激,与10年前相比,他明显地感觉到:
一是种地成本比以前更加低了。这个得益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农田基础设施、肥药集采统配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得益于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了效率;得益于机械化耕种的全覆盖,降低了人工成本。
二是生产服务比以前更加好了。平时有当地农业部门的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防、安全注意事项的短信提醒;定期有农业服务站传授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知识办法;随时有农机维修服务站提供农机售后服务,随叫随到、保质保量。
三是信心比以前更加足了。在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杜绝了“租金瞎喊价”,由政府部门按照年度粮食收购指导价制定每亩粮田的承包价,保证租金有依有据;避免了“成本不兜底”,组织大户购买商业保险并在必要时出面协调沟通赔偿事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范围亏损。
在交流中,也有种粮大户谈到了自己的隐忧:
一是资金周转有一定困难。由于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的投入,需要先期垫付大量资金,这与农业生产收益回报周期长和收益率不稳定的自然属性形成了一定反差,导致大户们手上的资金周转有一定困难。
二是用工存在一定困难。纵观承租对象,大部分是 50岁以上的外来人员,青年从事农业种植的热情度低,有的种粮大户甚至发出了“后继无人”的感叹,在农忙时节只能依靠老乡互相帮忙。
三是“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遇到灾害性天气,避免不了出现亏损。例如 :2022年降水量相对较少,加上疫情的影响,导致蔬菜收成不好、销售比较困难,总体利润不高,有的大户出现了亏损。用他们的话讲:种地苦钱,真不容易。
二、思考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作为新时期农民的代表,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是涉农部门特别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做为农服务国家队,成为农户开展生产活动的“贴心人”。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两者共同发力。在行政推动上,我国有非常完善的保障体系,2019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调“县 (市、区、旗)党委处于党的农村工作前沿阵地”,“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同时,还有农业农村部门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体系非常完善、制度非常健全。在市场引导上,通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有序地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为农业农村输入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也要看到,资本的自然属性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有效配置资源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合作经济的发展,则可以与市场推动互为补充,谋求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能够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服务,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同时,供销合作社还具备完整的组织网络优势,在乡镇有基层社,在农村有农村综合服务社,还有各类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电子商务经营网点。这些充分说明,供销合作社作为为农服务的国家队,必须把为农服务作为主责主业,发挥独特优势,助力“三农”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大局。
其次,要做为农服务生力军,成为农民开展生产活动的“好帮手”。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户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处于弱势,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收益缺乏保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基层社扎根农村、面向农民,是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在开展传统供和销业务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和优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乡村绿色生态服务三项重点工作,努力开展全过程、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农业生产服务;抓住财政部、商务部、乡村振兴局《关于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通知》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设乡镇商贸中心,更好地帮助农民融入县域商业体系中;顺应流通发展新趋势,在加快各类农批市场、连锁超市、农贸市场信息化改造的同时,着力打造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农户开展网络购销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和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发挥好综合服务功能,帮助农民实现生产的便利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再次,要建为农服务好机制,成为农民开展生产活动的“保障者”。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这一重要政策窗口期,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落实落细相关惠农政策和具体措施。从为农服务基础设施、便民服务场所、农业社会化服务设备等方面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杠杆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为农服务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好基层社主任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联合合作,依托系统的网络优势和当地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快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实现优势叠加,吸引更多农民加入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主动与村集体经济合作,通过与村两委共建村级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形式,努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的有效衔接和真正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的共赢,更好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 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
延伸阅读
时政眼|5000亿、万亿、2万亿、3万亿,江苏“天团”进击新标杆
春晚吉祥物“龙辰辰”背后的浓浓“苏陕情”
省委决定:陈霞同志任中共建湖县委书记,提名付阳同志为建湖县政府县长候选人
在线访谈|激发市场活力 护航民生安全
2023年江苏13市GDP出炉:5座万亿之城,连云港增速第一
图片 视觉中国
编辑 徐徐
值班主编 陈月飞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