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农业地理】地理视角看高山茶,附轮作与休耕&熟制与复种指数

   日期:2024-02-15 01:21:34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农业地理】地理视角看高山茶,附轮作与休耕&熟制与复种指数

1、高山茶到底要多高的山呢?

高山茶是对产自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茶的通称。有高山,能产茶的地方,都可以有高山茶。海拔高度,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茶叶为高山茶。台湾以海拔2600米为上限。高山茶富有高山气味,通常认为是高品质茶叶的象征。

所谓高山出好茶,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对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的调查表明,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离地高400-800米之间。海拔超过800米以上,由于气温偏低,往往茶树生长受阻,且易受白星病危害,用这种茶树新梢制出来的茶叶,饮起来涩口,味感较差。

2、高山茶好喝在哪里呢?

高山茶的芽叶柔软、嫩度持久、茶毫多、叶片肥厚、香气馥郁,滋味鲜爽醇厚,还能冲泡程序的变化产生显著不同,茶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变化,茶汤或清透或浓郁,茶味或淡香或馥郁。称得上“七泡有余香”。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茶叶中的茶多酚与儿茶素会随之减少,同时茶叶内含的氨基酸与茶氨酸会提升。在这物质增减过程中,茶多酚减少了苦涩味就会减少,氨基酸提高了,茶叶的鲜爽滋味就会更明显。

3、为什么高山出好茶?

其实,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树的生长因海拔不同会产生较大的生态差异,空气质量、降雨、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形地貌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品质。

高山云雾之所以出好茶,是生长在这些环境中的茶树,受高山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独特内含物质,使得茶叶鲜叶品质优良,最终使得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优异。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1)云雾弥漫,蓝紫光较多

不同波长的光照射茶树,会使得茶树形成不同的内含物质。高海拔山区云雾弥漫,茶树接受日光辐射和光线的质量与平地不同。红光利于茶多酚形成,而蓝紫光则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长波光受云雾阻挡在云层被反射,以蓝紫光为主的短波光穿透力强,这也是高山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芳香物质多,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涩味主要原因

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从而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茶树新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在这种情况下,对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别是对绿茶品质的改善,十分有利。

(2)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茶树氮磷物质的代谢,加快茶树自身营养物的体内循环,促进茶树生长高山地区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的光合能力强,合成物质多;夜晚气温较低,茶叶背面呼吸气孔关闭,茶树的呼吸作用随之放缓。由于呼吸消耗减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而使得高山茶内含物质更加丰富。

(3)腐质砂石土壤,有机物丰富,酸度适宜

高山地区多以腐质砂石土壤为主,土层深厚,酸度适宜。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茶树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物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香气高扬,滋味鲜爽。

云南易武茶区为例,该地区的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符合茶树喜酸的特性。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

(4)高山独特气温变化

高山的气温对改善茶叶的内质有利。高山茶园温度低,导致茶树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茶叶中纤维素不易形成,茶叶鲜叶原料在长时间内保持鲜嫩而不易老化,这有利于维持新梢组织中高浓度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适合氨基酸和香气物质的形成

同时,高山茶园的地温低于平地茶园,且变化幅度较小,降低了土壤的蒸发量,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茶树的呼吸消耗,有利于物质的积累。

(5)生态平衡,污染少

高山茶园由于保持了较好的生态平衡,茶树凭借自身的抵御能力,少有病虫害的干扰,很多茶园从不喷施农药,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极低;山区茶园肥源丰富,很少施用化肥,保持了茶园土壤良好的理化性状和优良的茶叶品质人迹罕至,空气质量良好,几乎没有污染。

综上所述,高山茶香高、味浓品质的形成,是茶树物质代谢与高山茶园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乃是由于高山的气候与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常以“雾淡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来形象说明高山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例如阿里山的高山茶,台湾高山茶最顶级的茶品,在市场上相当抢手。它就受到了气候、地形、土壤等多因素的影响。由于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平均日照短,茶树芽叶苦涩成分降低,进而提高了茶叶的甘味

同时因日夜温差大的缘故,茶树生长缓慢,茶叶芽叶柔软,叶肉厚实,果胶质含量高等等,这些都是阿里山高山茶所展现出的特性。此外这里所产的茶叶多以山泉水灌溉,甘醇美味,具有浓厚的高山冷冽茶味,堪称是“世界第一等”好茶。

但是,并不是只有高山才能产好茶。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低山或丘陵茶园,只要具备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温差大,以及土壤肥沃等高山生态环境因素,即使不是高山,同样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比如像闻名世界的祁门红茶原产地——安徽祁门,虽然茶园海拔只有300-600m之间,但是由于其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西湖龙井及碧螺春的产地也不是高山环境,但也同样出产优质茶叶,其基本道理在于其产地综合条件优良。

4、喝茶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高山茶的迷人之处,除了所谓的香气馥郁、滋味甘醇厚重、耐泡外,喝高山茶对于养生也大有益处,具体好处如下:

①高山茶内含丰富的茶氨酸,有助于缓解焦虑、放松身心、提高记忆力、改善睡眠,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

②高山茶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和儿茶素,有助于清除自由基皮肤抗老化、减轻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帮助美白肌肤。

③茶多酚可以降低血压、血脂以及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血管。茶多酚还具有一定的抗菌的作用,经常喝茶也有助于降低患上龋齿的风险。

④高山茶还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和近30种矿物质,经常饮用高山茶,有益于身体健康和免疫力提升。

⑤高山茶含有丰富的茶多糖,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血栓、抗氧化等作用。

⑥高山茶富含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脑,增加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饮茶者的工作与学习效率。

你喜欢喝高山茶吗?

告白气球

2018年11月2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在长沙开幕,商城县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县区代表参加这次博览会,周哲县长在产销对接会上对商城高山茶进行了重点宣传,并介绍了商城高山茶在产业扶贫中的巨大带动作用。推介会现场,助力团对商城高山茶大加点赞,客商反响强烈,现场达成40多万公斤采购意向。目前全县高山茶产区年产茶400万斤,商城高山茶出口示范区创建和生态原产地认定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完成下面小题。

1.对“商城县高山茶茶产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山茶的生长范围一定有明确的界线

B.高山茶茶产区内部景观有一定的连续性

C.高山茶茶产区有一定优势、特色

D.高山茶茶产区与其它茶叶产区有差异性

2.若要快速地估计2018年商城县高山茶的产量,应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RS+GPS

C.RS+GIS D.GIS+GPS

【答案】1.A 2.C

【解析】1.高山茶的生长范围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只有行政区才有明确的界线,故A选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景观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高山茶产自海拔较高的山区,高山气候冷凉,早晚云雾笼罩,产出的茶叶品质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高山茶作为优势农产品,其产区海拔较高,环境要求绿色无污染,与其它茶叶产区具有差异性,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A。

2.遥感技术(RS)只能监测产业种植面积以及长势,不能估算产量,故A选项错误。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结合不能用来估算产量,故B选项错误。要快速地估计2018年商城县高山茶的产量,首先要利用遥感技术(RS)监测产业种植面积以及长势,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估算产量,故C选项正确。GIS和GPS结合可以做移动物体的动态监控,对车辆的实时位置、速度、以及车本身的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不能在农业领域进行产量预测,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但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一般行政区划具有明确的界线,而自然区划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界线具有过渡性。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或农户,以及相关服务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紧密关联,进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漳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多山地丘陵,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辖区南部的永福镇形成了高山茶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台湾高山茶企TP进入永福镇投资,仅利用当地的茶山资源,永福高山茶集群进入萌芽期。目前,随着众多新的台资企业不断被引入及"台创园"等组织机构的成立,本地生产网络替代了区外的生产网络,生产物资与机械采购基本实现本地化,永福高山茶集群进入成熟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永福高山茶集群发展的萌芽期,主要依赖( )

A.本地资源 B.优惠政策

C.投资源地 D.传统工艺

4.永福高山茶集群走向成熟,关键得益于( )

A.政府力量推动 B.相关产业发展

C.龙头企业带动 D.农户积极参与

【答案】3.C 4.A

【解析】3.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台湾高山茶企TP进入永福镇投资,仅利用当地的茶山资源,永福高山茶集群进入萌芽期”可知,永福高山茶集群发展的萌芽期,主要依赖于台湾高山茶企TP进入投资,C正确;由材料“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可知,本地资源一直丰富,但90年代前确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说明本地资源不是高山茶集群发展萌芽期形成的主要原因,A错误;优惠政策是吸收外资进入投资的促进因素,不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原因,B错误;传统工艺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4.材料信息表明,随着众多新的台资企业不断被引入及"台创园"等组织机构的成立,本地生产网络替代了区外的生产网络,生产物资与机械采购基本实现本地化,永福高山茶集群进入成熟期,企业的快速引入、生产网络和服务网络的较快速地建立,这都与当地下政府的参与有关,因此政府力量推动是永福高山茶集群走向成熟的关键,A符合题意;相关产业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都对当地高山茶集群走向成熟起到积极作用,但不是关键所在,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产业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小罐茶,大师作。”作为中国茶行业历史上第一个由8位国宝级制茶大师联手倾力打造的全品类茶叶品牌,小罐茶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台湾高山乌龙茶是十大小罐茶之一,严选海拔1000米以上的梨山华岗乌龙茶,因高山寒冷,每年采茶只有春冬两季,产量远低于其他茶区。完成下面小题。

5.台湾高山乌龙茶当选十大“小罐茶”之一,取决于( )

A.茶叶品质 B.劳动力价格

C.茶叶品牌 D.大师推荐

6.高山茶的种植面积日趋扩大,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有人却发起了“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活动,其主要理由可能是( )

A.茶业产量增大,品质难保证

B.影响农业结构,农民经济效益下降

C.高山地区易产生水土流失

D.当地水源易遭到污染

7.台湾人一般喝茶以冬茶为首选,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春茶易受寒潮影响,品质不如冬茶

B.冬天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冬茶成本相对较低

C.冬天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受虫害侵扰少,茶叶品质优

D.春茶产量高于冬茶,物以稀为贵

【答案】5.A 6.C 7.C

【分析】5.由材料“严选海拔1000米以上的梨山华岗乌龙茶”中的“严选”可知,高山乌龙茶当选十大“小罐茶”之一,取决于茶叶品质,A正确;与劳动力价格关系不大,B错;茶叶品牌以及大师推荐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故选A。

6.台湾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高山茶生长的地区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易出现水土流失,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通过“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方式可减少高山茶的市场销量,从而降低因大面积开辟茶园而对当地植被的破坏,C正确;高山茶的种植面积扩大,但扩大的茶树面积也依然有可能分布在适合茶树生长的高山地区,所以其品质不一定下降,A错;高山茶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农民的收益并未下降,B错;农业生产对水源可能存在一定的污染,但污染并无工业严重,相比于C选项而言,D选项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排除D。故选C。

7.相比而言,冬天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受虫害的侵扰少,茶叶品质优,所以台湾人一般喝茶以冬茶为首选,C正确;台湾所处纬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小,A错;台湾人喝冬茶为首选,主要受茶叶品质影响,并非冬茶的成本更低,B错;材料并无信息反映春茶的产量比冬茶更高,D错。故选C。

【点睛】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饮食偏好等,有时候也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小罐茶,大师作”,作为中国茶行业历史上第一个由制茶大师联手打造的全品类茶叶品牌,小罐茶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台湾高山乌龙茶是十大小罐茶之一,严选海拔1000米以上的梨山华岗乌龙茶,产量远低于其他茶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台湾高山乌龙茶当选十大“小罐茶”之一,取决于( )

A.茶叶品质 B.劳动力价格

C.茶叶品牌 D.大师推荐

9.高山茶的种植面积日趋扩大,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有人却发起了“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活动,其主要理由是( )

A.茶业产量增大,品质难保证

B.影响农业结构,经济效益下降

C.易产生水土流失

D.易破坏生态平衡

10.“小罐茶”上市以来深受众多消费者青睐,但也因其价格高而饱受争议。影响“小罐茶”价格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劳动力 B.劳动力、运输

C.技术、运输 D.技术、品牌

【答案】8.A 9.C 10.D

【解析】8.由材料“严选海拔1000米以上的梨山华岗乌龙茶”中的“严选可知,高山乌龙茶当选十大小罐茶"之一,取决于茶叶品质, A正确劳动力价格、品牌效应、大师推荐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9.台湾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高山茶生长的地区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易出现水土流失;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通过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方式可减少高山茶的市场销量,从而降低因大面积开辟茶园而对当地植被的破坏。C正确。茶业产量增大、品质难保证、影响农业结构、经济效益下降、价格上涨以及破坏生态平衡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误。故选C。

10.由材料“由8位国宝级制茶大师联手倾力打造的全品类茶叶品牌可知,小罐茶价格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品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茶园多数是在25-45度的坡地 上开山做梯,等高种植,由于建园时基础工程差,水土保持措施没跟上,所以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台湾高山茶是相对“平地茶” 的统称。以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乌龙茶为主,台湾多地生产。高山上凉冷,早晚云雾缭绕,平均日照短,故所产茶叶苦涩成分降低。高山茶较注重“原味”,茶叶发酵程度较轻,受到人们的喜爱。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1.高山茶多地生产说明了台湾( )

A.红壤广布 B.气候条件优越

C.境内多山 D.品质好,畅销人们喜爱

12.高山茶畅销的原因( )

A.名字与众不同,有传奇色彩

B.独特的生长条件

C.采茶、制茶的工艺复杂

D.历史悠久,种茶经验丰富

【答案】11.C 12.B

【解析】11.据材料可知,高山茶主要产于山区,以海拔1000米以上茶园所产制的乌龙茶为主,台湾多地生产,说明台湾境内多山的地形,C对。土壤、气候可以影响生产,但不是多地生产的高山茶的原因,A、B错。人们喜爱能影响生产积极性,但不能形成多地生产的 环境,D错。故选C。

12.根据材料,高山茶生长环境凉冷,早晚云雾缭绕,平均日照短,所产茶叶苦涩成分降低。高山茶较注重“原味”,茶叶发酵程度较轻,深受人们喜爱,所以畅销,B对。名字不是畅销的主要原因,A错。材料中不能体现采花、制茶的工艺,C错。历史悠久,种茶经验丰富,不是高山茶独有的优势,D错。故选B。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重要条件,不能太强,茶树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利于氨基酸积累,形成嫩、鲜、爽的茶质,因而有“高山出好茶”之说。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3.仅从光照条件上考虑,图中甲、乙、丙、丁四地茶叶品质较差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4.与东南亚、南亚类似地区出产的茶叶比较,图示地区出产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偏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茶叶品质 B.劳动力价格

C.茶叶品牌 D.关税壁垒

15.随着高山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目前有人发起“拒绝购买高山茶”的活动,其主要理由是

A.增加产量导致品质降低

B.倡导绿色和节俭的生活方式

C.开辟高山茶园易产生水土流失

D.开辟高山茶园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13.D 14.B 15.C

【解析】13.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为我国台湾省部分区域图。甲乙丙丁四地中只有丁地位于台湾山脉西北侧,属于夏季风背风坡,晴天多光照多以直接照射为主漫射少,茶叶品质较其他三地差,D正确。

14.茶叶的采摘生产和加工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台湾劳动力价格比东南亚和南亚昂贵,茶叶生产成本较高,销售价格也偏高,B正确。

15.在山地大规模种植茶叶会导致原有自然植被破坏,保水固土能力下降,再加上该山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强度大,因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C正确。

斯里兰卡茶园面积大,其高山茶生长在海拔1000米至2200米的山地,品质较高。山区茶园中修建众多“竹节沟”,竹节沟是在山坡上沿等高线顺自然地势开挖的水平竹节型沟,下图为斯里兰卡区域图及竹节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茶园中修建“竹节沟”的主要作用是

A.防旱涝灾害 B.防止滑坡

C.增加灌溉用水 D.保持水土

17.斯里兰卡高山茶品质较高是因为高山区

A.云雾少,光照条件好

B.茶叶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C.酸性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高

D.昼夜温差小,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积累

【答案】16.D 17.B

【解析】16.“竹节沟”修建在山坡上,是沿等高线顺自然地势开挖的水平竹节型沟,通过修建“竹节沟”并在沟边、沟内种植部分植被,使得土不下坡,起到保持水土的功能。D正确。故选D。

17.茶树喜欢云雾多、排水条件好且生长期长的环境,斯里兰卡高山茶品质较高是因为高山区云雾多,海拔高,气温低,茶叶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但该地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少;昼夜温差小,不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积累。故选B。

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占地约1000亩(1亩≈666.67m²),过去该茶园发展与其他茶山无异,如今通过生态茶园建设,该茶园成为“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燕子窠生态茶园“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即山顶保留大片植被,山脚带状水流蜿蜒流动,山腰拥有完整生态圈,茶园间种大豆、油菜等。完成下面小题。

18.燕子窠生态茶园成为“三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茶叶品种独特 B.生产规模庞大

C.产业绿色发展 D.自然环境优美

19.燕子窠生态茶园“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 B.便于茶园取水灌溉

C.方便茶叶采摘和运输 D.扩大生态茶园范围

20.燕子窠生态茶园间种大豆、油菜主要是为了( )

A.增加茶园旅游资源 B.促进土壤积蓄营养

C.调整茶园种植结构 D.改善茶园作物熟制

【答案】18.C 19.A 20.B

【解析】18.该茶园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向使其产业发展具有长足动力,使其成为“三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区,C正确;武夷山区气候湿热,适宜种植茶树,茶园众多,燕子窠生态茶园茶叶品种与其他茶山相比并不独特,排除A;生产规模大和自然环境优美是很多茶园都具备的特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D。故选C。

19.由材料可知,“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指的是山顶保留植被,山脚为带状流水,山腰拥有完整生态圈,可见其开发与保护并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这与茶叶的采摘和运输无关,A正确,C错误;这种独特布局没有增加灌溉设施,不是为了方便取水灌溉,也不能扩大生态茶园的范围,B、D错误。故选A。

20.燕子窠生态茶园间种大豆、油菜,采取绿色栽培模式,可使土壤积蓄丰富的营养元素,如大豆可以聚集氮等微量元素,使茶树可以吸收更多微量元素,提升茶叶品质,B正确;大豆观赏性不高,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旅游资源,排除A;茶园的主要功能是产茶,因此种植大豆和油菜并不是为了调整茶园种植结构,排除C;作物熟制与热量有关,间作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变茶园作物熟制,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应该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为满足人们追求的好口感,每年采茶季杭州西湖狮峰山龙井的茶农,都需要将新采摘的茶叶及时运达山下翻晒并进行炒制。近年来,采用无人机运送使这一进程缩短了数小时。完成下面小题。

21.使用无人机运输新采摘的茶叶可以( )

A.提高新茶品质 B.降低制茶成本

C.增加新茶产量 D.减少采茶工人

22.“人机结合采送新茶”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生活方式变革创新 B.三次产业融合创新

C.产业振兴方式创新 D.农业开放方式创新

【答案】21.A 22.C

【解析】21.新采的茶叶及时炒制可以提高品质,使用无人机运输新采摘的茶叶,减少运输环节过程对新茶的损伤损耗,且运输灵活快捷,能够提高新茶品质,A正确;无人机运送茶叶不是制茶,且购置无人机需要一定的成本,并没有降低制茶成本,B错误;无人机运输新茶,属于运输产品过程,不能增加新茶产量,C错误;运输环节不能减少采茶工人数量,D错误。故选A。

22.根据材料并不能得出该模式体现了生活方式变革创新、三次产业融合创新、农业开放方式创新,ABD错误;“人机结合采送新茶”是一种茶叶生产模式的创新,其不仅提高了新茶的运输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新茶的品质,有助于促进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产业振兴方式创新,C正确。故选C。

【点睛】茶园一般处于山区或半山区,地形缺水、复杂。无人机运输新茶,这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缩短了茶叶的配送时间,保障了茶叶的鲜活,呈现出较佳状态。无人机洒药时,通过运用GPS定位,减少了药物浪费少,生物药的使用效率更高。利用无人机开展飞行防控病虫害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春耕效率,解决了种粮大户的劳动力紧缺且用工贵难题,降低人员聚集的可能性,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其实,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在播种、灌溉、收获、喷洒农药、修剪枝叶、监测作物生长等各个环节,无人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西湖龙井”(绿茶,即不发酵茶),因产于杭州西湖(西南山地)龙井一带而得名。“龙井”成为全国首批筹建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2018年起,浙江省安吉县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后,选择向青川县捐赠茶苗540万株,建成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后期加工、销售由浙江省茶叶集团负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西湖龙井”茶园地属于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 )

A.华南湿润热带地区

B.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

C.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

D.东部湿润亚热带地区

24.青川县种植茶叶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气温年较差大

C.春季降水丰沛 D.土壤呈微酸性

25.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间具有( )

A.整体性 B.关联性

C.差异性 D.连续性

【答案】23.C 24.D 25.B

【解析】23.“西湖龙井”茶园地地处我国浙江省,浙江省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属于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C正确;华南湿润热带地区主要集中在北回归线以南广大地区,A错误;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B错误;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无东部湿润亚热带地区,D错误。所以选C。

24.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川县位于四川北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气温年较差较小,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春季降水较少,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自2018年起,浙江省安吉县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后”可知,该地土壤呈微酸性,有利于茶叶种植,D正确。所以选D。

25.图中箭头位于两个区域之间,说明两个区域之间有联系,没有体现整体性和连续性,A、D错误;材料“安吉县在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后,选择向青川县捐赠茶苗540万株”、“建成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后期加工、销售由浙江省茶叶集团负责”、“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体现了区域间的关联性,B正确;没有反映区域差异性,C错误。所以选B。

【点睛】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区域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性的基础,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月17日,福建省2023年杜鹃花展暨漳平市第八届永福花王赛颁奖仪式在永福镇举行,吸引大量游客,依托花卉、茶园的休闲观光农业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永福镇位于福建省南端的高山盆地中,平均海拔约780m,多年平均气温17.3℃,年均降雨量1450~2100mm,花卉栽培有7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花卉种植业闻名。20世纪90年代初期,永福人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开始试种反季节蔬菜,永福镇逐渐成为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1996年,台商在永福镇投资种植台湾高山茶。自此,花卉种植、反季节蔬菜和高山茶成为永福镇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下图为漳平市永福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1)指出台商选择永福镇种植高山茶的有利条件。

(2)简析永福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合理性。

(3)说明永福镇确立花卉、反季节蔬菜和高山茶为农业发展主要方向的意义。

【答案】(1)距离台湾较近,往来便利;高山盆地,气候条件与台湾相似,适宜种植;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生活习俗相近,喜好喝茶等。

(2)茶园、花卉等种植基地环境质量好,风景独特;举办花王大赛等活动,提高了知名度;距离泉州、厦门等城市近,交通便利,游客数量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等。

(3)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丰富农业种植类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有利于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农业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发展方向及其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台商选择在永福镇种植高山茶,原因在于永福镇属于高原盆地的地形,且该地气候类型与台湾省相似,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高山茶的种植;同时,距离台湾较近,往来较为便利;福建省相对于台湾来讲,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同时,土地面积广阔且土地价格低廉,生产成本较低;两者距离较近,生活习惯类似,喜好喝茶等。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永福镇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本地区种植了茶园、花卉,环境质量较好,风景优美且独特;同时材料中提及永福镇举办花王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永福镇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距离泉州,厦门等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为便利,游客数量较多;发展观光旅游业,可以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收入。

(3)根据所学知识,永福镇确立花卉、反季节蔬菜和高山茶为农业发展主要方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本地区的农业种植类型,提高该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多种生产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1996年第一位台商发现永福镇的自然条件适宜软枝乌龙生长,并进行投资种植后,众多台商相继进入,目前该地已形成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高山茶生产基地。茶园早期的经营模式是从台湾获取茶叶种苗、聘请技术人员,产品销往台湾省并通过台湾省出口海外市场,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近年来,永福高山茶迎来了制度机会窗口,茶园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深化了与区域政府和社会机构的长期关系,拓展新业态,具备受冲击之后的转型能力,发展韧性明显增强。图1示意永福镇的地理位置,图2示意永福高山茶产业的发展过程。

(1)简述20世纪90年代台资企业在永福镇投资高山茶的成本优势。

(2)分析永福高山茶早期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的原因。

(3)说明制度机会窗口对永福高山茶市场方面带来的改变。

(4)简述永福高山茶产业发展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省联系的意义。

【答案】(1)距离台湾省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往来交通成本低;20世纪90年代的永福镇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低;永福镇的自然条件适宜,与原产地自然环境相似,技术研发成本低。

(2)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规模大,茶叶产量大、品质优,满足台湾省的需求后仍然有盈余;在大陆知名度低,与其他知名茶叶相比竞争力弱;台湾省对外开放度高,出口渠道多样。

(3)产销对接,扩大了永福高山茶市场规模;稳定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的稳定性;积极响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政策,市场辐射范围扩大;产业链延长,衍生产品附加值高,有助于巩固市场。

(4)原料和产品的贸易规模扩大;人员往来频繁,民心相连,有利于文化交流;形成大陆与台湾省互相嵌套的产业体系。

【分析】本题以永福镇的地理位置与永福高山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为背景材料,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产业发展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交通成本和技术成本等。永福镇位于福建,与台湾省距离较近,地理位置优越,货运、客运交通成本均较低;20世纪90年代永福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永福镇的自然条件适宜,与原产地自然环境相似,适宜软枝乌龙生长,农业技术研发成本较低。

(2)由材料可知,自1996年第一位台商发现永福镇的自然条件适宜软枝乌龙生长,因永福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规模大,茶叶产量大、品质优,深受海外市场欢迎,在满足台湾省的需求后仍然有盈余;永福高山茶在大陆市场占比低,因在大陆知名度低,与其他知名茶叶相比竞争力弱;早期的经营模式因台湾省对外开放度高,出口渠道多样,故以出口海外为主,故永福高山茶早期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

(3)由材料与图可知,产销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销对接,可以扩大高山茶的市场规模,通过与区域政府和社会机构的长期关系,稳定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发展韧性明显增强,对外在的冲击抵御性增强;对接国家和区域机构,享受优惠政策,积极融入发展战略,市场辐射范围扩大;功能扩展,衍生第三产业关系网络本土化,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巩固市场。

(4)高山茶产业发展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省联系的意义可以从产品贸易、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目前永福镇已形成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高山茶生产基地。茶园早期的经营模式是从台湾获取茶叶种苗、聘请技术人员,产品销往台湾省并通过台湾省出口海外市场,对海外市场依赖度较高,说明原料和产品的贸易规模扩大;人员往来频繁,民心相连,有利于文化交流;产业联系形成大陆与台湾省互相嵌套的产业体系。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茶树适宜生长在潮湿、温暖、隐蔽、表土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高山茶叶较平地优良,尤其是海拔200-600米之间。历代“草本”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提神、解困、分解脂肪、防治燥热等功效。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但藏区不产茶。

材料二 “茶马古道”是穿梭于云南、四川与西藏高山深谷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即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做交易,由于当时是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材料三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产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1)试分析高山茶较平地茶优良的原因。

(2)分析唐宋时期川、滇与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成因。

(3)三江并流区“江水并流而不交汇”,请说明理由。

【答案】(1)高山气温较低,雨量充沛 云雾较多,品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 高山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2)藏区属于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奶肉是藏民的主食;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饮茶能够帮助分解脂肪,故藏民喜食酥油茶;由于藏区不产茶而产良马,川、滇两地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暖湿的气候、适宜的地形和土壤等条件),盛产茶叶;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马匹,于是产生了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

(3)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使山脉隆起,形成一系列紧密的平行山脉;河流被山脉分隔在谷地各自南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侧蚀较弱,所以,江水并流而不交汇

【分析】联系茶的生长习性和高山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云雾较多,土壤条件,排水条件进行分析回答。“茶马古道”的成因结合各地区的生产特点和各自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回答。

【详解】(1)联系茶的生长习性和高山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云雾较多,土壤条件,排水条件进行分析回答。高山气温较低,雨量充沛,云雾较多,品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高山坡度较大,利于排水。

(2)结合各地区的生产特点和各自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回答。藏区属于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奶肉是藏民的主食;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饮茶能够帮助分解脂肪,故藏民喜食酥油茶;由于藏区不产茶而产良马,川、滇两地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暖湿的气候、适宜的地形和土壤等条件),盛产茶叶;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马匹,于是产生了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

(3)主要是地形的影响,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使山脉隆起,形成一系列紧密的平行山脉;河流被山脉分隔在谷地各自南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侧蚀较弱;所以,江水并流而不交汇。

轮作与休耕

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有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因为不同作物根系所处深度、吸收的土壤养分略有差别,因此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此外不同作物的病虫害也不同,因此轮作可以防治病、虫、草害因此轮作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连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休耕,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上,耕地进行休耕,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休耕的时间长短不一,有季节性休耕,也有年度休耕。

免耕,是指不翻动表土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作物残茬以保护土壤的耕作方式。免耕可以减少耕作机械多次作业而压实,保护土壤结构;地面保存的残茬可以覆盖土壤,有利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特别适合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区及抢农时的多熟区,目前主要在黑土区进行推广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美国局部区域图,甲地区为美国主要农业区之一,该农业地域实行休耕和轮作制度。轮作(也称轮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该区域实行强制两年轮作制,要求中间一年必须种有根瘤菌的植物,一般是豆科植物(根瘤菌能自己从大气中吸收氮元素,而不是从土壤中汲取)。乙城为美国主要城市,终年多风。奥兰多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城市,位于一沼泽地,是冬季避寒胜地,有著名的奥兰多迪士尼乐园。

(1)分析甲地实行休耕和轮作制度的生态效益。(4)

(2)说明乙城终年多风的原因。(4)

(3)奥兰多一部分农民将大片湿地开辟为耕地以种植蔬菜、花卉,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4)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 (1)休耕时秸秆残茬覆盖地表,草类自然生长,降低土壤侵蚀;轮作时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作物的稳产和高产。

(2)夏季,湖泊与城市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多湖陆风;冬季,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势力强大,湖面无阻挡,摩擦力小,冷气流可长驱直入。

(3)赞同。理由:该地区水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市场广阔、交通发达;可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

不赞同。理由:该地区夏秋季节易受飓风、洪涝灾害影响;冬春季节降水少,易干旱;湿地破坏导致调蓄功能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实行轮作制度的生态效益主要从土壤侵蚀和土壤肥力两方面分析。第(2)题,多风的原因主要从热力性质、地面摩擦力两方面分析。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自圆其说即可。

燕麦分皮燕麦和裸燕麦两种,皮燕麦主要用做饲料和饲草,裸燕麦可粮、饲、草兼用。燕麦生长期短,喜温凉,耐低温,耐干早,抗盐碱,但燕麦连作会使燕麦田的病虫害增多,杂草蔓延,影响产量。内蒙古种植燕麦历史悠久.目前是我国裸燕麦种植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固始县—武川县—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一带被称为中国燕麦谷。近年来中国燕麦谷实行燕麦与马铃薯轮作制度,燕麦种植业与养羊业并举发展,使农业优势资源得到整合,农田生产潜力得以发挥。下图示意中国燕麦谷的主要种植区。

53.问题:分析燕麦与马铃薯轮作制度能够发挥农田生产潜力的主要原因。

答案:(不同的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种类、数最和比例各不相同,)燕麦与马铃薯轮作能够平衡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连作,防止杂草蔓延,减轻病虫害;提高燕麦和马铃薯品质和产量,发挥农田的生产潜力。

说明: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如果燕麦单作,不仅会使燕麦田的病虫害增多杂草蔓延,而且会影响产量。轮作的原因可从轮作对土壤、病虫害、以及农作物品质等方面考虑。解题的关键是对问题中的关键词的理解。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计划按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轮作可以改良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土壤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轮作还可以减少或免除某些连作所造成的特有的病虫害。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是世界上大豆种植面积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2017年,美国大豆占中国年大豆进口量的37%。中国进口大豆之中,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是最低的,仅为3100元/吨,较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有150元/吨的价差,较国产大豆的价差,可以达到800元/吨以上。美国大豆单产普遍在1000斤/亩以上,在中部主产区密苏里州更是达到1388斤/亩,远高于中国东北的400斤/亩。美国大豆种植成本为全球最低,约合1855元/吨。在美国大豆主产区,北部多为玉米一大豆轮作,所产作物品质优良,中部多为大豆一小麦轮作,南部多为大豆一水稻轮作,或大豆一棉花轮作。下图为美国大豆种植区分布示意图(左图)及密苏里州气温、降水资料图(右图)。

(1)说明美国北部大豆种植区采用玉米一大豆轮作的优点。

(2)指出一年内密苏里州大豆与小麦轮作的种植、收获月份。

(3)相较于美国北部与南部大豆种植区,分析密苏里州大豆单产高的自然原因。

(4)分析美国大豆种植成本低的原因。

参考答案:

(1)防止土壤养分偏耗,发挥大豆根部固氮作用,保持土壤肥力;有效防止作物病虫害,保持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

(2)大豆:56月种植,9月收割;小麦:9月种植,5-6月收割。

(3)大豆生长季节热量、降水较北部丰富;整体降水量少于南部,导致光照、昼夜温差较南部强。

(4)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各环节专业化程度高;种植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用工量少,生产效率高;生产规模大,产量大,单位产量生产资料(能源、化肥、农药等)投入低。

熟制与复种指数

熟制这个词在初中便已经接触,它是指同一块耕地一年内收获的作物的季数,这里的作物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

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块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次数,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

所以这两个概念其实是对一件事儿的不同描述,例如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就是100%,一年两熟,复种指数就是200%。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读下图完成1~6题。

1.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理分布规律主要是(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A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的复种指数明显小于浙江,这是由于山东的纬度较浙江高,热量条件不如浙江,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全球气候变暖

2.B读图可知上海的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暖都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扩大市场范围,但对复种指数无影响。故选B。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四地复种指数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因素 ④河流和湖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C图示四的复种指数总体呈南方高,北方低,反映纬度位置导致的热量条件的差异影响;而福建的附中指数明显低于上海和浙江,主要反映地形差异的影响,福建省山地面积大,故复种指数较低。

4.山东的复种指数稳中有所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温与降水的变化 B.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C.交通用地减少和土壤改良 D.市场变化和技术改进

4.D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的决定性因素,且山东省复种指数提高反映全年播种总面积提高,主要是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山东部分地区从二年三熟发展为一年二熟。

5.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劳动力充足

5.B上海复种指数不断下降,反映全年播种面积下降,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影响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6.造成福建复种指数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纬度

6.A福建的纬度最低,如果考虑纬度位置,福建的复种指数应该是较高的;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因素的影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小;福建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武夷山)、丘陵(浙闽丘陵)地区,海拔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导致复种指数较低,故选A。

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大,说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读1998—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图。回答7~13题。

7.推测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东北、东部、中部、西部B.中部、东部、东北、西部

C.东部、中部、东北、西部D.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7.C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东部和中部地区水热条件好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复种指数高,所以甲乙为东部、中部地区,丙丁为东北和西部地区,A错。乙复种指数增加,甲复种指数降低,甲为东部(随着城市化推进,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越来越多,种植作物的面积越来越少),乙为中部地区,土地利益率升高,西部地区热量条件高于东北,复种指数高,所以丙为东北,丁为西部,故选C。

8.乙地区复种指数比丙地区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B.粮食播种面积广

C.水热资源丰富D.农业劳动力充足

8.C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区为中部地区,丙地区为东北地区,乙复种指数比丙高的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降水多,水分条件好,故选C。

9.从复种指数推测甲地区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最可能是( )

A.小麦B.水稻C.玉米D.高粱

9.B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为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是著名的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水稻种植面积广,且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所以东部地区总差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故选B。

10.影响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进步B.城市化的发展C.降水增多D.耕地增加

10.A 耕地复种指数指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这两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大,D错。耕地复种指数与降水增加无关,C错。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减少,种植总面积也会减少,B错。科技进步,在耕地不变的情况下,作物种植面积增加,A对。故选A。

11.2006年到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略有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台风、洪涝和旱灾严重D.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

11.C 读图2006年到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这期间我国不可能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耕地大幅下降,A错。这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不大,B错。这期间国家减免农民税收政策,鼓励农民种粮,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D错。这期间可能发生台风、洪涝和旱灾,这些灾害短期作用,导致作物种植总面积减少,复种指数减少,C对。故选C。

12.中部、东部地区复种指数高于西部、东北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B.土壤肥沃C.水热丰富 D.光照充足

12.C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力、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中部、东部地区复种指数高于西部、东北部地区是因为中部、东部地区的水热条件优于西部、东北部地区。

13.东部地区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会引起( )

A.城市化水平上升B.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C.我国粮食产量下降D.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

13.D 东部地区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东部地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低。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全年播种农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大,说明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

1)指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点。

2)试分析东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3)通过增加现有耕地的复种指数来提高粮食产量,其效益比开垦荒地好。试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耕地复种指数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时间变化)复种指数增长地区不均衡(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 最慢的是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空间变化)

2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 ②非粮产业及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③城镇化和工业化占用耕地; ④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导致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 ⑤受地形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3增加复种指数,能充分利用水、热、肥条件;农田基本建设不必从头开始,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可垦荒地多分布在边远地区,远离市场;荒地的开发可能会带来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在同一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其计算方法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水分、自然灾害、肥料、劳动力和科技水平等条件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已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增加已有耕地的复种水平,其效益比开垦荒地要好。下图9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变化。

(1)概述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特点。

(2)推测2006~2007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原因。

(3)分析增加已有耕地复种水平的效益比开垦荒地好的原因。

(4)请你为提高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

(1)各年份复种指数均大于120%(或复种指数介于120~135%);呈总体上升趋势;(2)2006-2007年有所下降。

(2)2006年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受破坏,农作物灾损严重,农民耕种积极性受到挫伤。

(3)已有耕地的耕作条件较好;开垦荒地破坏植被、湿地等,易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4)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优良品种;修建农田水利工程,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和耕地经营规模化;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