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浙江有农村过年兴这个——回乡拍张“全村福”,意义几何?

   日期:2024-02-18 16:23:50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评论:0    

原标题:浙江有农村过年兴这个——回乡拍张“全村福”,意义几何?

2月16日上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一办公室内,村党总支书记倪建君正眯眼盯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右手操控着鼠标,一下一下往右移。电脑屏幕上的,是几天前(正月初三)倪梁村村民们新照的一张“全村福”。

今年,倪梁村有700余名村民一起合了影。倪建君和摄影师团队眯眼看了这张大合照好几天,找出了十来个“照得不太好”的村民,这两天一一上门进行了补拍。

“再最后检查一下,确保每个人表情、形象都到位,然后赶紧把照片洗出来。”倪建君打听了好几户常驻外地的村民的离村时间,催着制作单位在元宵节前把照片包装好送到每家每户。“得让大家带着‘全村福’回去!”

这个春节,浙江不少村子都组织村民拍摄了“全村福”。让大家能带着“全村福”回归到各自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去,是包括倪建君在内的不少村干部近来操心的事。

一张“全村福”,对村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上虞区倪梁村拍摄“全村福”。图片由倪梁村提供

“年味”或许从来没淡过

都说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热热闹闹的春节,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可如何定义“年味”呢?

在倪梁村村民张志玲看来,700多个乡里乡亲聚在一起的这一天,绝对是这个春节难得一见的热闹日子,年味十足。正月初三早上9点左右,男女老少结伴而来,聚拢到村里的机械厂房广场上。

倪梁村有1200余名户籍人口,张志玲一直觉得村子挺大,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没打过照面的邻里,“大家互相挂上了红围巾,领了红包,打了招呼,道了祝福。”

上虞区倪梁村村民领到红围巾、红包。图片由倪梁村提供

今年是倪梁村第二次拍摄“全村福”,上一次是在2019年。那一年,村里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倪建君在一次村干部会议上提出,想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记录下村子和村民的变化,“不如召集大家拍一张大合照,以后每两年拍一次,若干年后还能找找回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第一次拍“全村福”,村民们都很新奇。在村里的一片小空地上,大家光是排站位就排了近两个小时。但也正是在那“闹哄哄”的等待时间里,不少许久没见的村民拉起了家常,从外地赶回的后辈问候了同村“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

第一张大合照,被许多村民放在了家里进门最显眼的位置。村干部们见大家都喜爱这张照片,便组织工作人员把它印在了村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里。这些年,村民们路过总会停下脚步多看两眼。

倪梁村文化长廊上印有“全村福”。记者 徐添城 摄

因为疫情等原因,倪梁村第二次“全村福”的拍摄延期到了2024年的这个春节。“村民们等待这一天很久了,我们要把属于倪梁村的年味找回来。”

拍摄当天,倪建君和村干部们早早来到现场,他们把一张120米长的大红毯,从厂房入口处铺到拍照集合处。“讨个好彩头,寓意着我们的村民们都会走上幸福大道!”

以拍“全村福”的名义让村里人聚在一起,乐乐呵呵、热热闹闹拜个年。年味,不就来了吗?

嵊州市下王镇石溪村,自2014年起就有春节拍摄“全村福”的传统。村民们一直觉得,因为这张集体照,石溪村的新年年年都过得有趣又热闹。

今年正月初一,石溪村800余位村民在村里一处河滩上拍下了“全村福”。拍摄开始前,村里还专门请了专业演员为村民们带来越剧、歌曲表演。

“逐步变淡的年味,这几年正在村里慢慢被找回。”在哈尔滨工作的石溪村村民任国超说,村里的新年,让外乡游子尤为惦念。一张照片、一曲戏腔,是回家过年才有的礼物。

“团圆”一词有了具象意义

嵊州市下王镇石溪村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庭”。这个由石舍、溪后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的村子里,97%以上的村民都姓任。

“村子是个大家庭,村民都是一家人。”石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团结还记得,2014年,村里想给大家族做一本家谱,于是顺势提出,给村民们拍上一张“全村福”。

当时的村干部们或许也没想到,这个仪式能获得村民们的高度认同,并成为每年过年期间村里不成文的传统。“书记,今年挑在哪一天拍?”几乎每个春节前,任团结都会被村民问到这个话题。大家都等着定下日子后,把在外的子女喊回来一起拍。

“往年都是上午拍,今年在征集村民们的意见后,我们选在了正月初一的下午,这是为了让更多人赶上这次合影。”任团结说,今年,也有不少赶巧在拍摄期间来到村里做客的外地客人,被邀请一同拍进了这张“全村福”里。村民们对“家”和“团圆”的概念,正在不断深化。

嵊州市石溪村拍摄“全村福”。图片由石溪村提供

与石溪村相同,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的第一张“全村福”,也拍摄自2014年。当时,三四百位村民在村干部的号召下,留下了难忘一刻。这张近4米长的珍贵照片,至今依然张贴在村党史馆的醒目位置。此后的每一张合照,都跟在它的身后。

今年正月初一,大陈村拍下了第八张“全村福”(2021、2022年因疫情停拍)。这两天,村党总支副书记邱红星正在张罗着,把这第八张合照放进党史馆内。

“把这些照片放在一起,你会看到时间的流逝。”邱红星说,村民们平日里总爱来这里看看照片,有的是为了看年轻的自己,有的是为了看老去的长辈。时间一久,这些照片的意义不言而喻。

江山市大陈村2014年拍摄的第一张“全村福”。图片由大陈村提供

今年,村民汪衍勤如往年一样早早来到拍摄场地,但他也有些不同的心绪。几年前,他还能搀着自己的老母亲一同前来,两人排在一前一后,拍照时神采奕奕。母亲离世后,他再也没有了与她合照的机会。过去为数不多的几张“全村福”,如今他视为珍宝。

以春节为节点,拍下每年都在变化着的你和我,留下每年都在累积的思念和牵挂,这些照片,何尝不是与亲人“团圆”的另一种载体呢?

“归属感”藏在每一张相片里

依然是大陈村。90后姑娘柴易伶是嫁到这里的外村人,平日里在江山市区工作。连她自己也觉得有意思的是,这几年,“我们大陈村”这几个字像口头禅似的常挂在她的嘴边。

从2014年参与第一次“全村福”的拍摄到如今,柴易伶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是大陈村的一份子。这份“归属感”让她觉得安心。

翻看前几年的照片,她能明显看到孩子的成长、长辈的衰老,她也在见证邻里的变化、村子的进步。

“每年和家人一起拍下‘全村福’,也是在一次次提醒自己,我们从这里出发、属于这里。”因此,柴易伶不愿错过每一次“全村福”的拍摄。今年,她特地提前一天带着家人回到村里,“拍照已经成了我们过年的重要仪式。”

找到了归属感,是许多村民,尤其是长年在外打拼的村民的共同想法。他们回到家乡,回到从小成长的地方,并在这里留下一年一度的痕迹,留予未来做回忆。他们也又重新感知家乡的温度,并思考能为这里做些什么。

在上海打拼数十年的倪梁村乡贤沈国坤在收到村里发来的“全村福”拍摄邀请函后,第一时间取消了旅行计划。“上一次就错过了,这次可一定要赶上。”他还给在新西兰读书的儿子转发了邀请函,叮嘱他正月初三前回到村里,务必赶上这一次拍摄。

倪梁村为村民们设计了邀请函。图片由倪梁村提供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沈国坤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外工作多年,他常惦记着村里事。几年前,他加入了村里的乡贤会,组织或响应了不少村级爱心活动。他也常与村干部讨论村子发展的大小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今年“全村福”拍摄当天,沈国坤见到了不少自己资助过的村民,双手紧握的一刻,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格外有意义。

不少村干部也感叹道,“全村福”确实拉近了村民与村之间的距离。如今,村民们有建议会直接提出,村里有需求也总有人会自发前来帮忙。

大家可喜地看到,村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一张张开满笑脸的相片中,留驻了。

来源:潮新闻

执笔:徐添城

转发:童铃 | 总编:苏东华

出品:时代传媒全网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590588@qq.com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