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quot;/  校长  quot;  lt;met  作者,    叶县  时期  APP  重点 

“一测就破纪录”?农业测产不能来虚的!

   日期:2024-02-21 13:41:08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一测就破纪录”?农业测产不能来虚的!

文 | 维辰

今天这里的水稻亩产达到1200公斤,明天那里也许就突破了1300公斤,农业试验田测产“一测就破纪录”,高产数据你追我赶,各种“纪录”不断刷新,现实果真如此?

媒体日前调查发现,有的农业企业试验时,把别处相同品种水稻移栽到试验田里,或直接将藏好的稻谷混入测产稻谷中,以美化数据,直接在试验田里动手脚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地方超高产量虽然真实,但为追求数据好看,投入了大量化肥、增产剂,安排多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一亩收入两三千,成本五六千”;还有的热衷于在测产报告中玩文字游戏,把秸秆、叶子也算在所谓的产量(“生物总量”)中,测产违规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毋庸讳言,无论是科研数据造假,还是统计造假,都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领域。而农业领域的数据造假行为之所以格外让人忧心、格外让人愤怒,往大了看,很大程度上源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我国14亿人口每天张着嘴要吃饭,还要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图源:新华社

而农业试验田,承担着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期待: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通过农业试验培育出适合当地的优质良种,总结成功经验,向农民集成推广高产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增产增效。多个品种同台“打擂”,测产就发挥了“挑选”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严谨的科研手段,当农业试验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企业跑项目、攒人气的广告手段,以至于不断刷新的“纪录”让农业科研工作者背负上更繁重的评级、晋升负担,真假难辨的数据让农民不敢再相信所谓的“高产”品种,让相关政策制定和形势研判失去真实依据,虚假的数据再好看,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增产,在关键时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吗?

往小了说,“海水稻”里掺淡水类似的行径,实在缺乏职业操守——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一向被视为“农业荒漠”。种植“海水稻”(耐盐碱性水稻的一个品种的俗称),是唤醒这一“沉睡”资源的重要方式。出于各种各样的利益动机,有的育种专家拿了巨额“咨询费”,就和测产违规作弊者沆瀣一气,有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定力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实现高产增产,“先把文章搞出来再说”。

在真正“把论文写在田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担当和坚守面前,在真正把“试验田”产量变成“农民田”产量的“土专家”“田秀才”面前,一些人实在是有辱斯文,对不起身上的标签、头上的帽子。

面对农业试验田测产“一测就破纪录”怪象,有必要改善测产活动过多过滥、监管不严的现状。再看到动不动就刷新的测产“纪录”时,也需要细想一下:数据是不是过分“生猛”啦?试验经不经得起倒推、复制?农民认可吗?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