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苹果的手机业务一直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中国市场又是苹果最大的海外市场。然而,苹果在中国的表现却让人失望。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iPhone在华销量同比暴跌24%。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苹果自身产品的更新不足,更是中国市场竞争格局的剧烈变动。
在整体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华为和荣耀却实现了销量的逆势增长,尤其是华为,销量提升了64%。苹果的市场份额被华为蚕食,这不仅是产品力的较量,也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策略的对决。同时,苹果在其他领域也遭遇挫折,包括造车项目的放弃和新品Vision Pro的退货问题。
苹果的“春节大酬宾”收效甚微
面对销量下滑,2024年春节期间,苹果在中国官网上推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促销活动,购买指定产品最高可享受800元的优惠。然而,这场看似诚意满满的“春节大酬宾”,并没有给苹果带来预期的效果。
苹果的不顺不仅体现在产品销量上,其市值也遭受重创。短短两个交易日,苹果市值蒸发了1470亿美元。与此同时,科技巨头英伟达的市值却创下新高,这无疑给苹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Counterpoint的分析师认为,iPhone15的销售不佳是苹果在华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苹果在中国的另一个难题是,国产手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华为。华为在2024年前两个月,实现了64%的销量增长,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大手机品牌,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而苹果只有9%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四位。
除了华为,其他国产手机品牌,如荣耀、小米、OPPO、vivo等,也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与苹果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些品牌的手机,不仅在性能、功能、设计上与苹果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而且在价格上更加亲民,更能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喜好。
创新乏力,iPhone失去了魅力
苹果曾经是科技界的领军者,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功能,引领了智能手机的革命。然而,近年来,苹果的创新能力似乎已经衰退,推出的新品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微调,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惊喜和价值。
从iPhone 14开始,苹果就将发布的iPhone分成了两个体系,高配的Pro版采用全新的A15处理器,低配版本则继续采用旧款的A14处理器,借此促使消费者选购定价近9000元的Pro版。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让消费者感到满意,反而引发了不少的抱怨和质疑。消费者觉得苹果在故意制造差异,榨取用户的钱财,而不是真正关心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iPhone15在2023年9月上市,但并没有带来什么惊喜,只是在硬件上做了一些小幅升级,没有改变设计和功能。
iPhone 15的外观和功能与iPhone 14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在摄像头、电池和屏幕上做了一些小幅提升,没有任何突破性的创新。消费者对iPhone 15的评价是“缝缝补补又一年”,“没有亮点”,“不值得换新机”。
消费者觉得没有必要换新机,而更愿意继续使用老款机型,或者选择其他品牌的手机。
苹果的去中国化战略,自掘坟墓
苹果的去中国化战略,让中国供应商遭受重创,也让中国消费者感到愤怒。而华为则坚持国产化道路,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还带动了国内产业链的复苏和发展。
据外媒报道,苹果在其最新的iPhone15系列中,大幅减少了中国零部件的使用,美系、韩系和日系的供应商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大陆的供应商仅占2%。这是苹果在过去三年里,不断推进的“去中国化”战略的结果。苹果的目的是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同时回应美国政府的压力。
然而,苹果的做法不仅伤害了中国供应商的利益,也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不满。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苹果只想从中国赚钱,却不愿给中国创造就业和贡献税收,这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和不公平。有的网友甚至呼吁抵制苹果,转而支持国产手机品牌。
与苹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在面对美国的打压和禁令后,坚持了国产化的道路,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出了自己的芯片、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据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的数据,华为在其最新的Mate 60系列中,实现了超过90%的国产化率,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华为的国产化,不仅保证了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还带动了国内产业链的复苏和发展。许多曾经被苹果抛弃的供应商,如欧菲光、歌尔、欣旺达等,都得到了华为的大力支持,恢复了生产和销售,扩大了招聘和投资,为国内半导体、电子和通信等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苹果和华为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战略思维和价值观。苹果的去中国化,可能会让它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和最优秀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