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开始吸收资本,走向市场化。在市场化前提下,农村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是农村教育本身有问题,而是在资本运作的情况下,在权力助推的背景下,出现了很多问题。
农村教育不能和城市教育相比,也不能成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地。在资源配置的时候,城市学校优先获得优质资源,而农村教育就等而下之,会获得相对劣质的资源。甚至城市学校早就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而农村教学还是一块黑板,几根粉笔,存在太大的差距。虽然近些年来,农村学校也有了多媒体设备,也用上了电教化手段,但农村教育成绩并不是很好。究其实,还是教育走向产业化的结果。
教育本身是公益事业,并不能被资本控制,也不能轻易被权力掌控。教育有着“百年大计”的属性,可以培养很多人才。尤其是国家需要某些方面的人才,学校都能够提供,只是教育产业化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很多学校都有资本注入,无论是基建、餐饮,还是校服、资料等,都有资本参与运作,甚至有些资本家为了争夺学校的资源,搞恶意竞争,有的还要给学校闹事。没有闹事的资本家要么不插手学校的事务,要么已经控制了学校的某些项目。资本早就看中了学校这块肥肉,要把学生们圈起来收钱。只要有学校,就会有学生,只要有学生,就会有固定的消费群体。资本早就算清了账目,要投资学校各种项目,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有资本入驻,按理说水平差不多,但资本分出了消费档次,给城市学校的学生提供好一点的服务,让他们消费多一些,给农村学校的学生提供差一点的服务,让他们消费低一些。不然,忽视城市和农村收入水平,搞一刀切式的定价,就会让很多农村家长受不了。农村毕竟不是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不能搞学校内的高消费。于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吃的不如城市学校的学生,享受的教育也要差一些。
教育局会把一些考中教师编制的老师按照学历排名,优先分配给城市学校,其余的学历差一点的,教学水平差一点的,都分到农村学校。甚至农村学校有些老师吃空饷,让代课的老师帮忙上课,还有的教育局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却从来不上课,也不到教育局上班,在家歇着就挣钱。于是,农村教育水平始终处在低档次,不能和城市教育水平相媲美。家长们并非不明白事理,而是早就看透了其中的奥秘。只要自家孩子成绩好,家长就要想方设法把孩子弄到城市学校读书。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划片招生的原则,只招收片区内的学生,片区以外的学生不能进入招生范围。可是,事情往往不是这样,而是有一些潜规则。有钱买城市楼房的家长可以称为城里人,让孩子进入城市学校招生范围,顺理成章地让孩子进入城市学校学习,而没钱买楼房的家长要想让孩子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就要花钱送礼。只是在小县城,小学生进城读书需要交一万块钱,中学生进城读书需要交两万块钱,而且还要逐渐上涨。如此一来,教育就成了争夺优质资源的教育,也成了竞价排名的教育。出价高者得优质教育资源,出价低者只能获得劣质教育资源。而城市学校代表着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代表着劣质教育资源————明眼人都懂。
本来教育没有城乡差别,经过资本运作之后,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地方政府为了卖城市楼房,叫做楼市去库存,鼓动很多农村人进城买楼,只有他们买了楼房,他们的儿女才能到城市读书。农村人进城买楼了,地方政府的压力就小了。楼市回暖,经济也就好转了。可是,被楼市影响的教育还是公平公正的吗?何况还有很多潜规则,不买楼房的学生家长只要掏钱,就可以让孩子进城读书,而他们掏的那些钱进了谁的口袋,就不得而知了。城市教育有一些优势,除了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就是管理严格,还有各类辅导班、单独辅导等,可以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成绩,而农村学生大多不上辅导班,不找老师单独辅导,时间长了,成绩差距就会变得明显。虽然现在有“双减”政策的作用,有查私自办辅导班的行为,但并不能完全杜绝。
农村的优质生源都跑到城市学校去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成绩中等和下等的学生,本身素质比较差劲儿,再上了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都不太好的农村学校,成绩当然不是很好了。从升学率就能看出来,城市学校的升学率远远高于农村学校的升学率,充分说明城市学校的教育要好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或许,教育水平是由当地经济发展决定的,而不是全国上下一盘棋。这就是市场化的结果,似乎失去了教育的公益性,也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只有缩短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才是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才能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遇到更好的老师。当然,农村教师大多比较认真、负责,只是遇到的生源不是优质的,也就显得教学成绩不行了,要是和城市老师对调,他们进了城,一样会弄得教学成绩年年优秀的。或许,教师队伍应该来一次普遍的整理,积极推进教师和校长轮岗制,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清除各种收费的潜规则,才能让教育公平公正地发展,也才能解决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