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北沧州市某村村干部说,2024年,缴费截止前几天,全镇30多个村子虽然多数已达到90%以上的参保率,但半数村子的缴费人数比去年少100人至200人。在河北、安徽、河南等多个村庄走访发现,多数未参保村民往往正值青壮年,觉得自己大概率不会住院,部分村民只让老人和孩子参保。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至640元。同时个人缴费标准上涨30元,达到每人每年380元。财政部部长蓝佛安3月6日出席记者会,介绍,2019—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640元,每年增加30元,各级财政累计拨付补助资金约3万亿元;今年财政补助标准还将再提高30元。
不过,每人每年380元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仍是一笔不小负担,一定程度影响了参保意愿。国家医保局2023年7月发布的《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就已显示: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46亿人,比2021年减少了17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12万人,而城乡居民医保则比上一年度减少了2517万人。
据了解,在实际探访中,村民在断缴城乡居民医保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压力大,虽然医保费用相对较低,但对于部分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在他们看来,医保既不能立即解决眼前的经济困难,也不能改善当前的医疗条件,因此,在权衡之下,断缴医保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政策宣传和教育不足,很多农民对医疗保险的理解不够深入,不了解医保的长远益处和急需时的重要性,导致农民对医保的认知存在误区,进而影响了他们续保的决策。一些居民可能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短期内无需医疗保障,或者感觉医保报销门槛较高、实际受益不大,因此觉得缴纳医保是一种浪费。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许多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落后,医生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导致农民即便缴纳了医保,也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这种情况下,医保变得名存实亡,农民自然会选择放弃。
对医保制度不了解,村民不知道实际报销比例多少,哪些药品可以报销,哪些药品不可报销。这使得他们对参保没有太多的概念,无法正确评估医保的价值。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