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河南博物院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元明清河南政治经济历史考古收藏

   日期:2024-03-24 10:27:17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河南博物院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元明清河南政治经济历史考古收藏

河南博物院专题陈列《明清河南》,明清两代河南虽然不再是都城,作为京畿南部门户,政治、经济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加上中原地区长期战乱,致使河南、山东地区普遍出现了田地荒芜、居民稀少的现象。1368年明朝建立后,便在河南设立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并分封诸王就藩河南,以加强王朝中央的统治。为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朱元璋采取了“迁民垦荒”的措施,从人口较多的山西迁移人口至河南、山东等地区,前后历时47年。

汲县迁民碑,明代文物,最早是立在卫辉唐庄镇郭全屯村,1980年迁移到了卫辉市博物馆。碑正面竖写有“卫辉府汲县”五字,碑文为楷书,共15行,碑文记载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从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迁到汲县(今河南卫辉)双兰屯的—百—十一户人家的姓名,他们由里长郭全率领,一百—十户分编为十甲,每甲十—户,并设有甲首。因里长是郭全,所以双兰屯更名为郭全屯。

1636年清朝建立,承袭明朝制度,同时改革土地制度,缓和民族矛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清时期,河南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河南有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带动了商品交易市镇的繁荣,社会经济一度呈现繁荣局面。

凤纹金帔坠,明代文物,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金井吴村。据该墓墓志记载,此墓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顺阳王朱有烜与吴妃的合葬墓。凤纹金帔坠的外轮廓为扁桃形,似水滴状,中空,两面纹饰相同,中部饰一展翅欲飞的凤凰,其四周以祥云环绕,边部为三角海水纹及点状三角纹。凤纹金帔坠顶端有一穿孔,用以穿系佩挂。

由于黄河河南段是中下游的分界点,明清时期,决溢频繁,黄河南北改道变迁,影响了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

《饥民图说》木印雕版,明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黄河决堤,顷刻间沃野变江湖,水天无际,灾荒肆虐,人们既无充腹之粮,又无安身之地。《饥民图说》木印雕版共22块,刻板大体一致,厚薄不均,平均长27、宽20厘米,主题鲜明,内容写实,令人触目动情。

御制蛟龙碑,清代文物,原碑存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铁胎铜面,铸造工艺精湛。集皇帝书、文、印真迹于一体,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华第一铜碑。” 御碑非常精致,碑头标明“御制”,并有三龙环绕,碑身前后雕有24条青龙,既象征着一年中的24节气,也代表了大清所辖的24个区域的水系。被压在碑下的是传说的“河蛟”,是一只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怪兽,用御碑将其镇住,希望黄河不再泛滥。

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伴随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河南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科学家、文学家、戏曲家及艺术家等,不但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

模型: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镇兴盛于清代康屹年间,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位于镇中心的“山陕会馆”系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商人集资兴建,因馆内敬奉关公,又名关公祠、山陕庙,是一座商业会馆类建筑与关帝庙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络十八午落成,共经六帝137年。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殿堂楼阁疏密有间,气势雄浑。

古建筑专家对社旗山陕会馆给予高度赞誉与评价,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