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农村俗语,是古代社会针对来家里的客人而言的。若是客人来的客人,如远路客人,上了年龄的客人,在家里离世,或者在家附近离世,要借用自己家里的房子办理丧事,人家走时会把家里的晦气带走,因而得福。若是家里来客了一对夫妻或恋人,晚上不能让他俩一起住,否则,他们离开时,会把家里的福气带走,因福而得祸。虽然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是古代人在那个社会现实里,人人都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福祉,费尽心机地去经营,将会吃非常多的意想不到的苦难。因此,他们为了祈求家里人的幸福平安,才相信古人流传的这样朴素唯物主义的说法。它的起因和形成的本身,并不是迷信,是受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而造成的,认为这些事会给人们留下未来家庭里的祸福之事所至的主观原因。
为什么“丧在屋,能得福”呢?这里的“丧”是指客居家里的人,也包括自家的人,在家里离世,在家里办理丧事,或远路的亲戚朋友在家附近离世,他们举世无亲,只好求助于你,在家里举办丧事。这作为主人家里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古人认为,家里举办了一次丧事,能把家里所有的晦气和一些不吉利的事情,全部带走,家里再没有祸害之事了,只剩下有福气的事情了,“因祸而得福”。因此,古代人在那种社会背景之下,根本没有能力去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环境,去建立自家的幸福,只有把思想寄托在这些主观想法上。所以,古代人就非常相信这种事情的做法,,认为能够为家庭带来福气,带来幸福的生活。“宁愿家里让人停丧,不愿家里让人成双”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双在屋,天天哭”呢?在古代社会里,农村家庭来了成双成对的客人,不管是与主人什么关系,哪怕是自己的岳父岳母,还是女儿女婿,也都不另外,在晚上都不睡在一起。古代人认为,成双成对的人在家里睡在一起,若是得了喜事,他们怀上了孩子,就会把家里的喜事和福气,随着他们离去而带走。既然家里的喜事和福气被人家带走后,就只剩下祸害了。家里一旦存在祸事,家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家里再也不能安静幸福起来,那么家里人天天哭都也来不急了。所以,农村家里来了成双成对的客人,在家里过夜住宿的时候,非常忌讳住在一起,睡在一张床上,要分开来睡,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农村人不愿意把家里的房子出租给人家结婚用房,更不愿意把房子让给成双成对的人来居住,同样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时代变了,是经济社会,农村人以发展经济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房产出租,来获得经济收入,就不再相信这些俗语了。因此这些俗语也将逐渐失去它的存在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