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校长  叶县  APP  重点   

基层“舆情焦虑”从何而来

   日期:2024-04-09 11:43:2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    评论:0    

原标题:基层“舆情焦虑”从何而来

互联网时代,“舆情应对”正成为广大干部要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如果应对不当,舆情可能会像潮水一般涌来,导致局面失控、“水漫金山”。

因此,遇到各类舆情,一些基层干部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舆情视为“洪水猛兽”,处置起来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患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症”。此前,“浙江宣传”在《不要被“热搜”绑架》中就提到,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对舆情过度敏感,一旦涉及本地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便感觉像是“被架在火上烤”。

那么,基层“舆情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图源:视觉中国

一、焦虑于“被追责问责”

“不管干得多陶醉,一出舆情全白费”,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产生了这样的感慨。在他们看来,如今互联网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蔓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讨伐”,甚至让地方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可谓“一丑遮百俊”。于是面对突发舆情,一些部门就会过度敏感,动辄“严肃处理”。

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导向,固然可以帮助不少干部拧紧思想“发条”,却也让部分基层干部担心自己的努力被突发的舆情事件“一票否决”。一些地方施加了层层加码问责的压力,甚至存在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的现象,让不少基层干部的“舆情焦虑”转变为“被问责焦虑”,以致于“动作”变形,把工作重心放在处置舆情上而忽略了解决事情本身。

二、焦虑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舆情应对是技术,更是艺术。随着短视频平台等新传播平台兴起,网络舆情酝酿周期缩短,热点的生成、发酵提速,这要求基层要不断提高舆情应对水平。但在现实中,面对不期而至的舆情,应急处突的能力短板却很容易暴露出来。

像有一些干部不善于在镜头前做工作,第一反应是“避风头、躲曝光、怕传播、求低调”,采用“鸵鸟”姿态,奉行“不理会、不处理、不表态、不反馈”的“四不”策略,甚至“防火防盗防记者”,寄希望于时间过去,热度就会被冲淡。

还有的干部虽然直面舆情的态度有了,但处置经验、能力本领还没有跟上来。有的站到麦克风、摄像机前,说的是大话套话;有的越回应,引起的争议越大,越发布,网友越不买单;甚至还有的在镜头前穿的一件衣服、说的一句话都能引爆新的舆情。

图源:视觉中国

三、焦虑于“小事闹大、大事变炸”

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世界经常是“一人呼声,万人响应”。在这样的形势下,舆情搭乘着网络传播的“快车”,再加上进入“后真相时代”,情绪裹挟着真相,一起普通的事件随时有可能被添油加醋、炒作传播为舆情大事件。

对基层来说,一些突发事件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可能由于地域空间的限制,即使引起讨论和关注,也往往时间短、范围小。但如今基层事件也可能在全网发酵,给舆情应对平添更多困难,加剧基层干部紧张焦虑情绪。

四、焦虑于“没有一点点防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本就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而突如其来的舆情事件往往兼具“急难险重”,令人措手不及,如同一颗随时都会爆炸的“隐形炸弹”,一不留神就造成网络舆情的“溃堤”。

同时,对于基层来说,除了影响力能触达全国的网络媒体、社交平台,本地群众聚集的网络论坛等媒介平台也有可能成为舆情事件的发源地。因此需要“处处留意”“时时关注”,这也容易让基层干部陷入“放心不下”的情绪拉扯之中,心理压力、焦虑情绪随之增长。

五、焦虑于“小马拉不动大车”

网络舆情发生速度快,变化也快,往往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类信息才能“对症下药”。但很多基层单位的规模、力量都相对薄弱,对舆情的监控预警能力也有限,很多时候本地发生的舆情还没有上级部门掌握得及时全面。

从上级发布风险信息到基层接收处理的时间差,给舆情发酵留下了空间,进一步加大了治理难度。还有一些重大舆情超出了基层处置的能力范围,往往需要依靠上级部门协调处理。“小马拉不动大车”,让许多基层干部产生深深的忧心与焦虑。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基层如何才能克服“舆情焦虑”?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处理好三对关系。

能听与会说。网络时代,沟通与互动方式有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处置舆情时,如果“只说不听”或者“只听不说”,就可能沦为自以为是的“独白”,或者令人失望的“失语”,致使无法形成良性沟通。基层干部要克服“舆情焦虑”,离不开提高互联网思维和舆情处理能力,既要善于倾听网友的心声,也要学会与网民话语同频,从而推动基层工作与民意趋向统一。

线上与线下。基层干部是与人民群众直接面对面的,因此还需要注重“网上交心,网下服务”。经常上线看看,及时了解并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对网络谣言予以打击,同时引导媒体、社会“意见领袖”等传播更多正能量的声音。还需要在线下多与群众“交真心、谈真话”,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从而把一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尽量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

严查与宽容。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致使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科学研判、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有舆情,就搞“一票否决”“一棍子打死”式的问责。如果舆情是由重大责任事故和重要失职问题所致,那么坚决问责失职者、惩处违纪者无可厚非;而如果是正常开展工作或因谣言传播产生的,则需要科学考量和处置,善用容错机制。只有支持担当者、保护作为者,为干事创业者创造宽容的环境,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考试”中保持从容心态不掉队,并锻造敢于、善于应对的能力,是做好基层治理、提升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