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赫章县结构乡大寨村村民雷良杰的养殖场,寻着此起彼伏的“哞哞”声,只见一头头肉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雷良杰与妻子钱兴飞在牛棚内正忙着给牛添加饲料、喂水、清理打扫牛舍等,夫妇俩忙得不亦乐乎。
“我喂牛已经十多年了,以前的时候只有两头母牛,慢慢的发展,现在已经有20头,去年卖了7头,卖到8万多元,今年年底估计在30头左右。”雷良杰说。
近几年来,雷良杰夫妇通过养殖肉牛产业得到的收入不仅解决了四个孩子在校读书的一切费用,让家人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还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聘请务工群众都要支付出一万余元。现在夫妻俩干劲十足,几乎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养牛上,对发展养牛产业充满信心。
如今,在大寨村,像雷良杰靠发展养牛产业增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铆足了干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截至目前,全村养牛存栏700余头,其中养牛10头以上的农户8户。2023年来,争取见犊补母资金8.7万元,覆盖78户87头牛犊,出栏商品牛126头,创收150余万元,为群众实现了增收。”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再福说。
近年来,为确保养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结构乡在8个村配备了13名动物防疫员,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春秋季节动物防疫工作,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
“我从事兽医防疫工作已经8年,在8年当中,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除了做了认真预防上级相关部门的相关指示,做好春秋两季的防疫工作外,平常主要的任务就是尽量用自己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帮助解决广大的养殖群众实际养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结构乡大寨村动物防疫员谭廷修说。
据悉,2022年来,结构乡创建了养牛市级示范户8户,县级示范户16户,示范村4个,每个示范点建设品种改良点1个,截至目前,全乡牛存栏量4366头,共发放“见犊补母”资金94.2万元。同时对42名养牛致富带头人开展相关培训和现场指导,让养殖户在学习和实践中成为真正的养牛“土专家”,有效推动养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结构乡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积极探索“人才+”发展模式,实现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环环相扣,通过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撑,全力培育真正的“土专家”和“田秀才”,有序全乡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乡坚持将人才培育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多举措识好、用好、护好农村实用人才,千方百计挖掘和培育一批本土特色的‘土专家’,选树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领头雁’,不断增强全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多举措扩大人才队伍,提升示范带动作用,让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成为推动‘三农’发展、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结构乡组织委员刘留介绍。
张教文 田震 郭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编辑 周恩宇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