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燕
河南省农村范围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农村集体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人才短缺、发展基础薄弱、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新时期大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认识不足。受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区域资源禀赋等的影响,一些地区对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清晰的认识。河南省承担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整省试点任务,已经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基础。但是回顾当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不难发现,一些地区存在政策跟风,以及跟风后的“挂牌”现象。从整体上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势头不强,甚至还存在较多没有经营收益的“空壳村”。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措施还不清晰完整。
缺乏人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以推动村集体经济参与市场。目前,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与村干部在人事上存在重叠现象,多数村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有行政管理能力但缺乏市场化经营运作能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比较传统,还没有完全树立转型发展的理念,不能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不强,怕担风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势头不够强劲。同时,农村人才的外流和缺乏也成为制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大多选择到城市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外出求学的农村学子毕业后也大多选择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就业,河南农村人才大量外流,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基础较弱。全省多数农村的主要资源是土地,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不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承包到户,村集体发展几乎没有可利用的资产,发展基础较差。部分农村有集体收入,也主要靠“四荒”地、机动地发包,收益模式较为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缺乏新的增长点,发展后劲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大多是临近城镇和公路沿线的村,能够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办法,获得稳定的收入;而村落分散、信息闭塞、偏僻的村,除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外,村集体几乎没有经营性收入。同时,集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管理、分配、运营等一系列挑战,基层干部普遍存在畏难心理。从有经营收益村的比例看,河南省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并且在河南有经营收益的村中,5万元以下的村占一半,反映了河南省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政策支持不够。农业设施用地政策落实不到位,制约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少专门的抵押贷款政策,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主观判断成分较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上项目融资困难。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物业公司、劳务公司等,缺乏明确的税费优惠政策。同时,农村对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吸纳承载力不强,难以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
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找准发展模式。河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下一步是深化和巩固改革的成果,实现集体经济资产的增值保值,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地理区位等条件,探索适合村组发展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可借鉴现有的比较成熟的独立经营型、联合经营型、物业租赁型、社会化服务型等发展模式,也可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和巩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支书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做法,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绩作为衡量村“两委”班子绩效考评的重要标准,鼓励过得硬、敢担当、能带富、善治理的村干部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二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整合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三是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引导鼓励新乡贤、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有资源的退休人员等各类人员回乡下乡参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激发经营人员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现人才的引进来和留得住。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缓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各项制约因素。一是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减轻村集体经济承担公共事业的压力和风险。二是聚焦破除妨碍城乡融合发展的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自由流动,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完善支持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细化实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逐步构建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完善土地政策。可借鉴长垣县“三块地”改革经验,按照“取之用民、主要用之于民”的原则,统筹用好土地出让收益、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益,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村干部报酬、选拔任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等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扎实推进。(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