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东地区以及巴以局势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哈马斯的命运,使其不得不在政治层面“妥协”。
哈马斯去年10月7日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不仅导致了一场“哈以战争”,而且还引发了以色列与伊朗的直接冲突以及中东局势的变化。但就哈马斯的命运而言,这些“战争”、“冲突”和“变化”却未必有利于哈马斯,甚至有些“得不偿失”。
在去年10月6日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前,哈马斯大概有3万人左右的战斗部队,但现在已不足1.5万人,而这1万多人则被逼退到了最后一个据点——拉法,且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以色列的最后“剿杀”。
以色列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支持和帮助哈马斯实施了“阿克萨洪水”行动,所以,于4月1日轰炸了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的一处建筑物,并将该建筑物内的7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军官“定点清除”。
以色列轰炸大使馆的行为触碰了伊朗的底线,于是,伊朗于14日攻击了以色列的境内目标。而“睚眦必报”的以色列又于19日凌晨轰炸了伊朗境内核设施附属基地。但伊朗似乎不准备再次回击以色列了。
卡塔尔一直扮演着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调停者”角色,并“收留”和“供养”着包括政治领导人哈尼亚在内的多名哈马斯高层。然而,日前却有美国议员批评卡塔尔在“拉偏架”,并要求卡塔尔“驱逐”哈尼亚等哈马斯高层。
卡塔尔自然是不敢得罪美国的。于是,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日前宣布,卡塔尔将重新评估自己作为巴以调解人的角色,意思是不想再“吃力不讨好”了。而另据中东媒体透露,卡塔尔已经在私下里要求哈尼亚等哈马斯高层去别的地方“避避风头”。
哈马斯之所以发动这场“阿克萨洪水”行动,目的有三个。一是重创以色列,并带动其他中东地区国家“围殴”以色列。二是充分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舆论环境,依靠伊朗、俄罗斯等“老大”的支持,一举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三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执政巴勒斯坦。
未成想,局势并没有按照“高人”为哈马斯设计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哈以战争爆发后,没有任何一个中东地区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参战。伊朗虽然因为大使馆被炸与以色列直接干起来了,但仅一个回合后,伊朗似乎就有点“怂”了。
从哈马斯自身来说,去年10月7日袭击以色列的“一时爽”换来的却是自己被围困于一隅之地——拉法而动弹不得,且随时都有可能被以色列“剿灭”。此外,哈马斯高层还极有可能因此失去卡塔尔这个“避难场所”。至于建国梦,则被美国的“一票否决”击碎。
不仅“建国梦碎”,自己也到了“没有容身之地”的程度。所以,哈马斯要“自救”了。如何“自救呢?直白地说,那就是在政治上“妥协”。
就在哈马斯大部队在加沙地带的拉法岌岌可危和哈马斯高层在卡塔尔已经待不下去的关键时刻,哈马斯政治领导人哈尼亚于19日去了土耳其。
哈尼亚在启程前往伊斯坦布尔之前,在多哈会见了土耳其外长费丹。而据费丹透露,哈尼亚重申了哈马斯在2017年5月发布的《一般性原则和政策文件》中的承诺:如果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将解散武装组织并转为政党。也就是说,哈马斯将解散“卡桑旅”。
对于哈尼亚的最新表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赞其“迈出了重要一步”。那么,哈尼亚为何在此时重提“旧话”呢?
有分析认为,哈尼亚“旧话重提”显然是“政治上的妥协”。因为这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暗示“不再坚持将以色列人赶下海”,即承认以色列的“建国权”。二是放弃“武装斗争”。
其实,在1993年的时候,巴以双方在华盛顿支持下达成的“两国方案”,其核心就是彼此承认对方的“生存权”。然而,却遭到了哈马斯的反对,并坚持自己的政治纲领:消灭以色列国。所以,“两国方案”最后不了了之。
在2017年的时候,哈马斯在加沙的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于是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即执政包括约旦河西岸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为此,总要做做“姿态”,于是就有了《一般性原则和政策文件》。但事实证明,那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哈马斯始终不愿更改含有“消灭以色列国”含义的政治纲领。
直白地说,如果当年的阿拉伯国家也能执行联合国181号决议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五次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了。不过,即便如此,巴勒斯坦也未必就能够顺利建国。因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这些土地实际上掌握在埃及和约旦手中。而且,不排除它们有“觊觎之心”。
客观地说,巴勒斯坦主张的这些建国土地,包括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都是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从埃及和约旦手中夺取的,显然有着复杂成因。基于此,既要这些土地,还要消灭它,以色列自然不会答应。所以,根源还是“生存权”。
1993年巴勒斯坦有过独立建国的机会,由于哈马斯的反对“错过”了,2017年哈马斯有过改变自己的主张并促成建国的可能,但后来因为政治愿望(执政巴勒斯坦)无法实现而“束之高阁”了。现在,哈马斯却又“旧话重提”,而且愿意“解散武装”,为什么?一句话:再不妥协的话,自己都可能没了。当然,也可能是“解套”的权宜之计。